記者:現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不足之處應怎樣完善?
柴發合:原來的法律重污染防治,沒把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作為立法根據和考核政府的約束指標。污染防治工作本身要做好,但更重要的是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以這個為核心,建立環境管理體制,規范政府行為。
第二,關鍵的一些制度,包括環境標準、排污許可證、怎么動員全民參與、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怎么調整、揚塵及機動車污染怎么控制,圍繞這些問題,建立相應的控制體系和方法體系,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明確相關部門的義務和責任。原來法律中都有,但都不具體。
第三,保護公民健康、社會信息公開、動員社會全面參與監督,需要很大的加強。還有,大氣污染為什么老得不到扼制?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個問題。違法成本不光要體現在經濟上,處罰力度大大提高,對排污者和監管人員,在刑罰處罰上都要更嚴厲。
制定灰霾控制總體技術路線
記者:為了治理灰霾,中國科學院欲斥資5億元建立世界最大灰霾實驗室,航天新光公司與航天一院18所聯合研制生產蒸汽閃爆樣機(可把有機垃圾通過高溫高壓蒸汽閃爆方式,轉為有機肥料)。不難看出,灰霾之下,人們正在思考各種對策,但歸根結底,您覺得根治灰霾,需要怎么做?
柴發合:治理灰霾關鍵有這么幾點:
第一對它的特征認識要進一步深化,在科學上進一步做研究。
第二,灰霾是綜合性的影響結果,需要制定更好的灰霾控制總體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需要總體方案,不僅是技術。
第三,圍繞灰霾的防治,健全環境管理的制度和體系,包括污染物控制的思路、區域聯防聯控的機制、排污許可證為主對固定源的管理,以及未來對移動污染源的管理,都要進行研究。
第四,要開發更為高效的污染控制措施,一部分針對源,一部分是保護公眾健康的措施。
記者:控制灰霾的總體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需要從哪些層面去制定?
柴發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是到2017年的,更長遠的中長期計劃,應該趕快進行科學制定。這是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的維度。
第二個,涉及層面,包括中央地方和城市,都需制定這樣的規劃。
第三,這種規劃的制定,特別是灰霾的污染防治,涉及各個部門,不光是環保部門,能源、通信、交通、建設等部門都應參與進去。
第四,一定要體現對多種污染物的控制,后面還要關注臭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