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如何確保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把去產能的重頭戲唱好?如何提高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益,疏解“棄風棄光”難題?如何進一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能源奔小康步伐?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對大家關心的能源領域重點、熱點問題給予了回應。
努爾˙白克力在新疆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馬建勝 攝
深化改革突破點:化解防范產能過剩、實施重大戰略工程、著力補齊供給短板、創新生產消費模式
中國電力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您認為,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努爾˙白克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問題導向的思想方法,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黨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能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特別是長期繃得很緊的供應壓力緩解后,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也進一步凸顯出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以提高供給質量、滿足有效需求為根本目標,以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優化供給結構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本兼治,綜合施策,把“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在能源領域貫徹好落實好。
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權宜之計,不是一兩年的短期行為,而是調整優化能源結構、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必須作為戰略舉措,持續深入向前推進,重點要在四個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一,化解防范產能過剩,減少低端無效供給。
去年,我們超額完成了2.5億噸的煤炭去產能任務,同時超前謀劃,停建、緩建了一批煤電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部分領域供給過剩的情況依然存在,去產能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頭戲。要繼續淘汰一批落后煤礦,依法依規處置一批違規建設的煤礦,有序發展先進產能,不折不扣地完成煤炭去產能任務。同時,要進一步加大防范和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力度。按照“清理違規、嚴控增量、淘汰落后”的原則,采取穩、準、狠的措施,清理、停建、緩建一批煤電項目,加大落后機組淘汰力度,堅決把2020年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此外,還要繼續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促進煉油企業優勝劣汰。
第二,實施重大戰略工程,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抓住當前供需緩和的有利時機,把能源革命長期戰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任務結合起來,圍繞能源結構戰略調整,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水電、核電等工程項目,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是結構調整的主力。這些項目體量規模大、建設周期長,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建成投產發揮作用,要超前謀劃、科學布局、盡早開工。同時,還要立足基本國情,著力抓好油氣勘探開發和傳統能源產業的改造升級,推進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提高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
第三,著力補齊供給短板,提高協調發展能力。
在推進能源結構性調整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能源系統優化和民生服務,著力補齊系統效率短板和民生用能短板。一方面,要擴大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范圍,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發展大容量規模化儲能,著力提升電網調峰能力,促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有效并網消納。另一方面,要深入實施能源民生工程,增加清潔便利、高質經濟的能源供給,提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能水平,加快能源奔小康步伐,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第四,創新生產消費模式,培育創新發展動能。
近年來,我們在電能替代、天然氣利用、智慧能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多能互補等一批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下一步,要把優化供給結構與引導合理消費結合起來,以新供給滿足新需求,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推動能源供需關系邁向更高水平的平衡。重點是要通過采取完善價格機制、推廣大用戶直供等政策措施,提高電力、天然氣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2017年爭取淘汰、停建、緩建煤電5000萬千瓦以上,力爭“十三五”末“三北”棄風、棄光率控制在5%以內
中國電力報:
立足我國國情,您認為,如何堅持綠色低碳方向,實現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在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方面,今年將有哪些舉措?
努爾˙白克力:
綠色低碳是我國能源革命的戰略方向,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是邁向綠色低碳能源發展道路的兩個重要戰略途徑。我們國家煤炭資源豐富,如果實現不了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便無從談起。我們必須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從國情出發,馳而不息地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