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以煤為主,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煤,對于中國至關重要。碳封存技術目前還在研究階段,最早也要到2020年才能實現,2030年前后才能大規模普及。而清潔煤技術,美國開展較早,技術也比較領先。目前清潔煤技術約有十六七種,美國在所有的方面幾乎都遙遙領先,中美合作大有可為。比如今年8月,中國華能集團公司與美國杜克能源公司計劃共同開發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
然后是風電與太陽能,這方面的合作前面已經提到,但目前的問題主要在于,風電是不穩定、不可持續的能源,如何使之并入電網并穩定運行,這是中美兩國都沒有解決的問題。隨著兩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解決電網有效吸納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成為兩國的共同挑戰。其次,在如何將信息化技術引入電網,促使發電商和用電消費者之間能夠直接溝通,實現電力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上,即發展智能電網方面,中美兩國也面臨巨大合作潛力和機遇。
還有一塊是建筑節能,幫助中國每年海量的新建筑實現節能,有助于減輕對整個世界生態系統的排放壓力,因而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另外,中美兩國在推廣電動汽車,特別是研究開發高性能的電動汽車電池技術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潛能和機遇。
最后,我想特別提到傳統能源中的頁巖天然氣或者叫低滲透天然氣。由于技術進步,美國在過去兩年發展很快,而中國目前還不具備從頁巖中開采天然氣的能力。中國跟美國的地質結構在很多方面很相似,因此這種技術的應用前景很廣。
《望東方周刊》:在這些領域中,中國方面應當優先考慮哪些?
孔博:中國目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城市化率約為49%-50%,還將有很長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路要走。完全以新能源做后盾,并不現實,像風電目前只占中國發電量的0.3%。還是要從化石能源和核電方面想辦法。而從國際慣例來看,天然氣的使用率在世界平均為24%,中國只有3.8%,因此很有發展空間。
新能源發展雖然時不我待,但在2030年之前大規模使用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只有借助國家補貼才能與化石能源競爭,因此是否需要“舉國家之力”發展新能源,值得認真考慮。
更明智的做法其實是,有選擇、有規劃、有重點地發展新能源,比如成立一些旗艦公司來專門做,以國家補貼為主,市場手段相輔,逐步培育中國新能源市場,既提高競爭力和科技含量,又避免“一窩蜂”盲目發展和低端競爭、產能過剩才是上策。
能源合作恐將遭遇“貿易逆差”
《望東方周刊》:中美能源合作目前的主要瓶頸何在?
孔博:從國家層面來看,美國對中國在政策上有技術管制,另外隨著中國總體實力的上升,美國與中國合作時也會有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此外,美國的新能源技術是由17個國家實驗室開發出來的,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由國會直接撥款,因而不能直接向外國轉讓。
從企業層面來看,美國公司重視知識產權,而且出于盈利目的,也不會輕易把關鍵技術轉讓給中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