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風機價格驟降讓眾多企業猝不及防。
“過去風機行業一直享受著高速發展帶來的好處,而如今價格下降幅度之大、力度之狠,給大家心理形成很大的沖擊。”周彤坦言。
盡管行業整體駛入了下坡道,惡性競爭的怪圈卻依然存在。
在上述中外合資風機設備公司負責人看來,風機企業在風電項目招投標中為了以低價中標而競相壓價,甚至賠本賺吆喝并不足為奇。“為了生存大家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第一梯隊的風機企業不能失去以往的市場份額,第二三梯隊的企業則需要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價格成為彼此拼殺的武器。不少風機設備企業不是有國企背景、就是有上市公司作支撐,可以拿別的業務利潤來補貼這部分業務的虧損,而一些資金技術實力相對較弱的企業則難逃厄運。”
據介紹,盡管國內風機企業總數接近100家,但實際運營并形成一定規模的只有30家左右,而這30家以外的企業已經開始慢慢退出市場。
洗牌即將開始
這場搏殺中,利潤是其次,各企業首要考慮的是怎么在市場上生存下去。
“價格下降有安全邊際,也就是質量成本,如果在安全范圍內,通過產業規?;?、技術進步、經營管理精細化則能促進價格理性地下降,而目前的下降是非理性的。”面對壓力,上述中外合資風機設備公司負責人擔心,價格競爭會加劇質量風險。
“現在1.5MW的風機報價已經降到每千瓦3500元甚至更低,但我個人認為價格下降不會是一個長期趨勢,隨著風電并網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可能價格會維持在這個水平或是略有增長。”一位風電開發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近年來縱觀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風電設備招標產生的價格越來越低,但部分風機質量問題頻發、技術不達標等問題也讓開發商苦不堪言。“開發商應該不再一味追求每千瓦造價,而是更加重視度電成本,從風電場投資、風電場運營維護成本和發電量的綜合情況來考慮,用更長遠的目光評價風機質量和效益。”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對記者表示,如今電網問題突出、市場增速放緩、競爭環境的惡化,風電制造業確實面臨很大的壓力,對風機設備可靠性要求越來越嚴,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資金、技術、經營實力強大的企業才能勝出。
“風電設備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如此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