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風能業經歷痛苦調整 在多年快速與無序的擴張之后,內地整個風能產業正經歷一個痛苦的理性化調整階段。分析認為,這個過程短期內不會結束。
在配電網絡擴大之前,電力傳輸的瓶頸導致電廠不能將所有產能輸送到市場上,業內人士認為調整的過程可能持續至少兩年。“為將富余電能從遙遠的西北輸送到東南主要消耗市場,政府已經規劃了七八條超高壓輸電線路。建設這些線路至少要花2至3年,完全解決傳輸問題則要花3至5年時間。”中國龍源電力集團總經理謝長軍說。
新建風電廠的快速增加,傳輸能力不足,加上今年工業地區用電需求下滑,發電廠的使用率也隨之下降。低使用率意味著平均產出固定成本的升高和利潤的減少。
對于傳輸瓶頸,風電運營商在過去幾年的瘋狂建設負有一定責任,而為了清潔能源發展達標,地方政府對項目的批準則加速了這一問題的形成。結果是,對傳輸能力的需求遠超中國國家電網的新增電力傳輸能力。
風電產業“成長的煩惱”并不局限于風電廠,在產業上游的渦輪發電機和組件制造商,同樣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惡意價格戰導致它們的低端產品利潤大為削減。
“中國風電的快速崛起贏得全球矚目。但無序競爭導致的問題,意味著國家更嚴格的規范成為必須。”謝長軍期望政府能在不晚于明年年中時對電網公司設定配額,強迫他們引入最低限額的風電。
花旗集團分析師劉顯達則認為這樣產生不了太大影響,因為國家電網公司為國有壟斷企業,不會同意設置很高的限額。“最終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問題,需要漫長的建設時間,設置不現實的配額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