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祁和生亦有同感。如果不能完全適應中國的市場,“相比苦苦堅守,撤退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他看來,隨著國內風機制造企業技術不斷創新,設備質量不斷提升,目前與本土風電制造商相比,外資已沒有太大優勢,“唯一的優勢就是質量和技術,但又有服務跟不上這一硬傷,況且其售價一直都跟本土企業有較大差距,成本也一直沒能完全降下來。”
也有分析將外資制造商市場份額的大幅下滑歸之為本土制造商以性價比為旗打起的價格戰。近年來,隨著國內大批企業的產品投向市場,在激烈競爭尤其是產能過剩情況下,風機整機的價格已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下降至2011年的3700元/千瓦以下。不斷拉低的風機價格不但快速拉低了行業的毛利率,且直接推升了本土風機制造商的市場占有率。
但在中國最大的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集團總工程師楊校生看來,售后服務響應速度慢以及產品不能適應中國本土國情、不能跟上中國風電市場迅速變化的步伐才是背后的真相。
當中國的風電開發商一日千里,紛紛搶占風電資源、跑馬圈地時,外資卻忽略了這種強烈的需求,不愿大規模上馬風機;當中國風力發電市場日趨成熟,機組大型化成為發展方向時,外資卻固守其原有的機型,不愿將其大容量機組和技術推向中國市場;當中國政府決定試水海上風電時,外資企業卻因價格和技術等因素而關上了大門;當一些地區有低溫型、防風沙、防臺風等特殊要求時,外資也不能像本土企業那樣靈活地按需定制。
我國用了短短5年時間就走過了歐美國家15年才完成的風電發展之路。顯然,中國風電發展的速度之快,遠超乎外資制造商的想像。
而待外資一邊抱怨著中國的政策支持和本地關系,一邊紛紛轉向大容量機組和海上風電時,經過了早期購買圖紙消化吸收的本土風機制造商,已逐漸成長為可與外資相抗衡的力量——大量迅速崛起的本土制造商。
“現在市場上2.5兆瓦、3兆瓦機型基本上被聯合動力、華銳風電等壟斷,所以,若沒有渠道,外資制造商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一位熟悉風電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說。
在他看來,隨著中國風電向穩步發展過渡,市場競爭向理性回歸,產品技術、性能、質量等核心價值將再次受到市場重視,外資制造商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
“但外資制造商如果再不轉型或采取其他措施及時調整策略,在當前全球經濟繼續下行、中國風電設備產能過剩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就只能敗走中國。”(記者李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