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國際海上風電商務洽談會11月中旬在丹麥西部港口城市埃斯比約召開,世界各國海上風電企業、專業人士在這里就海上風電產業設計、生產、銷售、項目合作和發展前景展開討論,洽商合作。自2007年以來,參加埃斯比約海上風電國際洽談會的各國企業逐年增加,使得該洽談會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之一,同時也見證了世界風電產業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
高成本制約行業發展
如何降低成本是發展海上風電亟待解決的難題。因此,在今年洽談會的論壇上,“優化供應鏈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成了與會者討論的主題。與會者希望通過行業合作、細化專業分工、制定行業標準等方式,發揮產業的協同作用和規模經濟效應,使海上風電的成本在2020年時降到目前水平的一半。
海上風電場雖然具有不受陸地土地面積限制、風力資源豐富等眾多優點而受到各方追捧,但也一直受風險高、成本高等難題制約。世界最大風力發電機生產企業、丹麥維斯塔斯公司首席運營官讓-馬克·呂顯尼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海上建設一臺風電機,要先在海底大陸架的巖層上打樁,然后建立一個基座平臺,再在基座平臺上安裝風機。另外,還需要鋪設海底電纜,連接風電場和電網。這個成本相當高。按照每兆瓦裝機容量的成本來看,海上風電的造價幾乎比陸上風電場高出一倍。”
不僅初期建設造價高,海上風電場日常維護運營的成本也遠遠高于陸上風電場。比如,當風機出現故障需要技術人員維修時,就可能需要動用直升機。瑞典瀑布能源公司的營銷經理A rneR habek對記者說:“當海上風浪高于1.3米時,技術人員就不能乘船前往風電場,這太危險了,我們會派直升機接送技術人員。平均來看,大約有1/3的情況必須使用直升機,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丹麥海上風電中心負責人莫滕·霍爾姆格認為,利用新材料、使用大功率海上風機、優化發電機組容量和降低單位功率成本是發展海上風電項目的有效解決方案。他說:“海上風電場變得越來越大,達到一定的規模經濟效應后,成本問題就可以解決。根據預測,歐洲未來四年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投資將超過40億歐元(約合51億美元)。我對海上風電發展前景非常有信心。”
“風能之都”的演變
丹麥在發展風能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丹麥就開始大力開發風能,風能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丹麥風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丹麥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3.9吉瓦,滿足了丹麥28%的電力需求。2012年3月,丹麥議會以超過90%的支持率通過《2020能源計劃》。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丹麥50%的能源需求來自可再生能源,50%的電力需求來自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