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記者/謝菲 王萍)即使越過了上網電價這道門檻,擺在中國海上風電面前的依然不是坦途。
江蘇海上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宏飆表示:“現在為止(江蘇)如東用了10個廠家13種機型。這里面傳統說法就是給國內廠家提供這么一個平臺,作為試驗樣機安裝。但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廠家基本上都趴下了。我開玩笑說,我們給你們提供一個平臺讓你們表演,表演出什么結果呢?很多在舞臺上面歪掉了,還有好幾家從舞臺上面掉下來了。”他所說的,正是國產風機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問題。
風機質量的“水土不服”,并不是孤例。海上風電經營成本高、可到達性差,因而對風機的質量和使用壽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的施工、運行、管理差異,不少此前倉促投身“海上”的國內風機制造企業都在風機質量上栽了跟頭。
從成本占比來看,陸上風電有60%~70%的成本來自風機,但是海上風電在歐洲大概只有17%的成本由風機產生,前期基礎建設和后期運維占據了海上風電開發成本的大部分。
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經理金孝龍認為,國內海上風機所占成本可能達到25%。而高宏飆則認為這一比例仍有提升空間,國內海上風電的主設備占比將達到30%~40%。
“做到0.85元以下,很多廠商主設備價格偏低,這樣的主設備肯定是很不實用的,后期運維費很高。所以在0.85元這個行情下,一定要留足比較多主設備的費用。”高宏飆提醒,雖然目前出臺的上網電價并不理想,但確保風機本身質量的可靠性,無疑是重中之重,也是風電場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關鍵所在。
當被問及目前國內海上風電的整體技術水平是否已能支撐行業的迅速發展時,多位國內整機制造商對早報記者坦言,若從全產業鏈角度來考察,的確還未準備就緒。
“要解決整機的問題,首先要解決部件的問題。我們現在的部件,尤其是國產部件,創新能力、研發能力亟待進一步提高。和歐洲國家相比,中國的海洋工程基礎本來就相對薄弱。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還沒有一個強大的部件制造能力,各方面的差距疊加,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侯玉菡稱,海上風電面臨的挑戰貫穿全產業鏈。
不同于陸上,海上風機一旦出現設備故障,面臨的是施工窗口狹小與維修成本高昂的雙重夾擊。金孝龍對此深有感悟:“我舉個例子,陸上要換個齒輪箱,拉臺吊機進去一天可能就換完了,大概花個20萬。但是如果在海上要換一個齒輪箱,就需要大型海上施工船過去,現在的價格水平是起板價15天,15天施工周期,起板價就是1500萬。這是20萬的多少倍?七八十倍。像東海一期,燒了一臺機組,更換費用除去機組本身的話,施工費用、租船的費用就將近2000萬。”
而具體到工程配套設施,也還存在空白與不足。據高宏飆介紹:“目前國內自有三艘海上施工船,三分之二是中國制造。三艘船的能力還是有一定問題。今后如果在單機能量偏大的情況下,三艘支撐式平臺都是有點問題的,可能吊裝能力上面有一點不太適應。”
而大機組,恰是海上風電的發展趨勢之一?;诖?,丹麥、挪威、德國、荷蘭等海上風電強國的海上施工平臺受到了國內企業的熱捧。
風電機組的生產、組裝、運輸、后期維護,都需要強大支撐和多方配合,機組制造企業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其中之一。海底電纜的鋪設、信號傳輸、風電并網等涉及不同部門間協調機制的困境、商業模式難題、技術瓶頸等,都是橫亙在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前的難題。而更基礎的問題是,風電企業是否已經摸清了海洋復雜習性,而不至于在從陸地到海上的過渡中“暈船”?如何確保陸上風電發展過重中出現的頑疾不至于傳染給海上風電?
“最近大家最關注海上風電的電價發布,8毛5,8毛7,這個一是方向性的東西。但是你真正操作出來,海上風電從此就可能起來了嗎?我覺得還是難。”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認為,在對海洋了解尚淺、國家海上開發缺乏完整戰略規劃的前提下,海上風電發展形勢依然不樂觀,“距離2015年要實現的目標,差得很遠。”對此,金孝龍的判斷更加直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500萬千瓦這個數字。”
對于海洋復雜而神秘的脾性,大多數國內風電廠商的態度是:保持了冷靜,“摸著石頭過河”。畢竟,海上風電所需支付的高昂成本決定了,不允許再出現如陸上那么多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