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濱海近海風電場30萬千瓦時項目等4個項目均在江蘇省,總規模達100萬千瓦。江蘇省是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2020年目標為1000萬千瓦,其中陸上300萬千瓦,在潮間帶和近海700萬千瓦,年風電上網電量可達200億千瓦時。自2010年10月公布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中標結果之后,將近兩年過去了,首批的4個項目均未完工。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介紹,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已考慮了港口、碼頭、航道等因素,做了充分的前期排查工作。但在實施推進過程中,隨著國家新一輪灘涂圍墾計劃的出臺,海上風電項目服從大的規劃調整,包括特許權項目在內均對場址進行了復核、調整。
上海電氣與山東魯能中標了國家能源局招標的東臺項目,但后來海洋部門稱該區塊是自然保護區,上海電氣副總經理劉琦曾表示“有關部門要求我們需要從原地往深海推進10公里。這就涉及到海事局、海洋局、軍事,海底電纜,漁民等等問題。手續得重新走一遍,非常復雜。據我了解,當年第一批的4個項目,地址都變更了。現在要全面啟動缺乏基礎,缺乏國家相關的主管部門的協調、配合,以及法律法規支撐。”
另一家海上風電生產企業華銳風電也直言,風電場址的變更對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根據華銳風電提供的數據,華銳在首輪招標中,中標濱海和射陽兩個共計600MW的近海項目,其余兩家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分別中標大豐和東臺各200MW潮間帶項目。
除了政府部門缺乏協調規劃,風電運營商在海上風電一期特許招標中投出的超低電價也飽受業界詬病。在開發成本遠高于陸地成本的情況下,一期投標的最低電價已接近陸上風電的標桿電價。
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中標的4個項目的投標價普遍低于0.8元/千瓦時,平均分別為0.7779元/千瓦時、0.7070元/千瓦時、0.6881元/千瓦時和0.6882元/千瓦時,均遠低于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最終確定的上網電價0.978元/千瓦時。實際上這一價格已經接近了陸上風電的價格,但是海上風電的投資成本卻是陸上風電成本的2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