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北及南
我國“三北”地區風能資源占全國90%以上,而東南部地區的用電量卻占全國80%以上,只能通過特高壓輸電技術消解需求的逆向分布。當大型基地建設完畢,風電就地消納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在新近核準的第4批風電項目中,華中、華東、華南地區的建設規模已經達到總規模的60%左右,脫離“三北”地區、南移東擴已經成為產業布局的方向。
總之,面對這次大范圍的潤澤,吊裝從業者究竟能喝到多少水,還要看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和膽識。另外,風電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能否長久保持增長勢頭有待考證。我們期待春風來臨,也要時刻做好春去秋來的心理準備。
從業者說
羅明淳(廣東力特新能源工程公司副總經理):
廣東力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現有固定資產約5.3億元,具有全國電力大件運輸總承包甲級資質,2013年在吊裝市場營收約為5億元人民幣,風電領域占比約30%。2014年,廣東力特新成立了新能源工程公司,專門承接風電等新能源吊裝業務?,F在,力特在廣東、新疆等地共有6個風電項目正在施工。
觀點:整體向好、競爭加劇
羅明淳:十多年來,風電發展有起有落,從已經過去的2013年和正在進行的2014年來看,我國風電領域未來發展整體向好,風電吊裝無論單價還是總量都會穩中有升。由于之前北方大型風場建設較多,近幾年南方機遇會多于北方,30臺風機以下的小型風場會大量出現。
由于風電吊裝準入門檻較低,在過去的十年中涌入大量起重設備,保有量供大于求。另外,條件優越的場地已經開發殆盡,風電吊裝施工條件越來越差、風險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薄。在這種情況下,風電行業的利好傳遞至吊裝領域會有明顯折扣,因此風電吊裝在短期內無法到達下一個高峰。
觀點:吊裝細分勢在必行
羅明淳:自風力發電在中國興起,吊裝從業者就開始研究相關的吊裝技術、裝備和經營方式。時至今日,吊裝細分勢在必行。
設備方面,風電專用起重機得到廣泛應用。從最早的中聯重科350噸級風電專用起重機開始,專用伸縮履帶、專用吊臂(俗稱鷹嘴)等技術逐步應用,解決了風機機艙容易卡吊臂、風電場地限制等問題,有效降低了風電吊裝的成本。未來,風電施工場地環境會越來越復雜,更加需要專業起重設備的支持。
運營方面,行業呼吁向EPC(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方面發展。風電業主拆分招標的方式既不利于工程整體管控,又不利于吊裝行業良性競爭,應該將土建、安裝、運輸、調試等協調搭配,從而提高準入門檻,規范行業發展。鼓勵吊裝企業成長為能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主體,這是一個方向,需要整個行業有共同的認知。
觀點:永不停歇的大型化
羅明淳:無論風電怎樣發展,大型化都是恒久不變的趨勢。2014年初,力特已經在射陽風電場成功吊裝了一臺國內最大的6兆瓦樣機?,F在,國內主流風機是2.0兆瓦,但是大型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這就要求我們在設備方面要不斷地滿足大型化的施工要求。
另外,一直在說的海上風電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有所突破。海上風電的最大優勢就是裝機量大,因為海運不怕超大超重。對于安裝來說需要專用運輸和吊裝設備,成本高、工藝復雜,正因如此,海風才是風電吊裝領域真正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