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風電后市場百億商機浮現 運維面臨升級
2015-09-23
來源:中國能源報
瀏覽數:1294
“‘十三五’風電規劃還將有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從原先規劃的累計裝機2億千瓦可能提升到高于2.5億千瓦。國家發展風電的決心可見一斑。我們必須在設備質量、技術創新、后市場運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才能滿足發展需要。”9月8日,在第二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表示。
“‘十三五’風電規劃還將有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從原先規劃的累計裝機2億千瓦可能提升到高于2.5億千瓦。國家發展風電的決心可見一斑。我們必須在設備質量、技術創新、后市場運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才能滿足發展需要。”9月8日,在第二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表示。
風電后市場風起云涌
據記者了解,風電后市場指的是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后相關市場及業務,即風電設備投運后,除設備商提供質保期服務以外的所有業務及市場。在業內看來,風電的裝機只是風電項目的一部分,既是風電工程建設的終結,也是風電項目運行的開始。因此,風電項目后市場與風電設備制造同等重要。
楊校生說,隨著我國裝機容量的越來越多,風電后市場呈現出風起云涌之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風電后市場的業務中。風電后市場涵蓋了風電機組運行狀態監測、風電場智能化管理、部件維修維護、備品備件管理、機組退役與改造等方面,極大的關系到風電場二十多年全生命周期內的收益,對整個風電產業的投資回報率產生著非常重要影響。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10553萬千瓦,投運機組約8.17萬臺。與會專家表示,2014年以來,我國風電裝機不但保持了高增速,而且更加注重協調和規劃,更加講究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注重機組質量和技術創新,這是我國風電產業走向成熟的體現。
從“救火式”修復到“預防式”保障
未來五年,預計風電每年平均裝機容量將在2000萬千瓦以上。與之相對應的風電后市場規模也將越來越大。
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瑞卿表示,在目前裝機情況下,后市場規模估計在80億-100億的水平,每年將釋放20億左右的市場。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生產運維中心副總經理賈軼軍則稱,雖然還沒測算出具體數據,但肯定比80億-100億還要多。
然而,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風電運維產業來說,巨大的潛在市場是機會也是挑戰。
在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董萬里看來,目前的風電運維服務市場仍是“救火式”的故障修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誰家配套的誰家修;缺乏規范、沒有系統性的故障分析。
一位風電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風電設備運維分為幾個層次:事后維修—定期維修—可靠性維修—全員生產維修—狀態檢修(視情維修)—風險維修等。目前,我國風電場主要的運維策略是定期檢修和事后維修相結合的方式,即除了規定的檢修外,只有等到設備出現故障了再進行處理。“從設備運行管理角度來說,這是運維的初級階段,設備的維修工作主要集中于設備故障后。”該負責人稱。
據了解,美國大多采用風險評估、可靠性分析、壽命管理、預知性維修等風電運維策略;歐洲主要采用風險評估結合壽命管理為主的維修優化和管理策略。
DNV GL集團的一位能源咨詢顧問向記者介紹說,由于國內對關系到風電設備壽命、運行隱患的關鍵部件缺乏有效的、系統的監測,導致對風電設備的狀態了解不足,對潛在的故障隱患沒有有效的監測手段,無法跟蹤故障發展趨勢,因此,只能做事后維護,而不能預先發現并提前解決故障隱患。
北京計鵬信息咨詢公司的分析報告認為,風電設備的狀態分析是風險評估、可靠性分析、壽命管理、預知性維修等運維工作的前提。我國風電引進過程中大多只是引進了設備制造技術、控制系統等生產和運行相關的技術與設備,而對風電運行狀態進行分析、評估相關的軟件、工具和方法卻沒有,近幾年才開始引入一些專業的分析軟件與檢測工具,但不論是分析方式、技能還是經驗方面,都還不能滿足風電設備狀態評估的要求。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我國風電設備維護體系還不夠完善、技術實力落后、經驗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風電設備運行不穩定,設備故障頻出。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對現有的風電運維方案進行全面和系統的優化。
在業內看來,未來的運維市場發展趨勢是:系統診斷、整體解決;有計劃的“預防式”保障服務為主,及時的故障修理為輔;完備的數據庫和服務檔案。
備品備件之憂
遼寧大唐國際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論壇上表示,伴隨著風電突飛猛進的同時,風電產業存在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技術對外國依存度高、零部件以進口產品為主、不合理競爭使風電制造業進入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技術不成熟、產品故障率高等,對風電制造業和發電企業造成很大的經營風險。風電機組備品備件方面的問題已經成為風電制造企業和發電企業的沉重負擔,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成為一個緊迫任務。
據介紹,我國很多風電場在管理方面還比較粗放,運營管理計劃性不強,設備管理預見性差,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風電備品備件的調配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這直接導致我國風電行業處理故障時間較長,大大影響了風電機組的運行效率。
除了備品備件的調配缺乏前瞻性外,備件維修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局面。
“目前,國內風電備件維修還比較混亂,似乎各個公司都能維修,但是真正能修好的卻沒有幾家,”從事風機配件和運維服務的天津斗金科技公司的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要想把風電備件維修好,一方面要有過硬的硬件維修團隊,另一方面還要有超強的測試團隊。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測試團隊作為支撐很難把備件維修好。”
- 閱讀上文 >> 2050年全球有望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
- 閱讀下文 >> 民營資本活躍我國風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