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設備投資近年一哄而上導致產能過剩,成為國家下一步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的重點之一。專家認為風電作為國家著力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市場開發仍然有限,產能過剩主要是指結構性過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可著力推進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
在此間召開的一個風電發展論壇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專家陳雪松說,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魚龍混雜,表面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超過70家,但大多數企業只是簡單的組裝廠,能夠生產兆瓦級整機的企業只有20家,還要受到進口零部件的制約。
他說,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形成涵蓋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主要零部件的生產體系,風機零部件基本實現國產化,但風機的控制系統和主軸承仍然依賴進口,成為制約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中國水電集團新能源開發公司董事長王宗敏因此建議,由國家層面集中國內專家和部分比較成熟的設備廠家聯合研發、吸收國際先進制造技術,加快推進這些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以提高我國風機設備質量并降低成本,促進整個風機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至于風電發展的另一大瓶頸,即風電入網問題,陳雪松認為,風電入網不存在技術障礙,關鍵是電網企業吸納風電的積極性不高,國家應從政策層面鼓勵和扶持電網企業加速風電接入電網的建設。
我國風電產業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勢頭,風電裝機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長率達70%以上。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超過1200萬千瓦,成為全球第四大風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