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位人士看來,70%國產化的政策,對于國產風電設備廠商無疑是一把保護傘,“等于把這些企業與真正的世界先進水平隔開,反正大家的質量都不怎么樣,你只能在矮子里挑高個”,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多的本土設備廠商將主要精力放在低價搶市場上。“國內風電設備品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如果風機運行不穩定,在并網發電后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也是電網對風電的顧慮之一。”
而長期跟蹤風電設備的聯合證券分析師王爽也認為,“這幾年,國內風電市場的博弈是圍繞市場份額展開的。在激烈的風電設備市場中,每千瓦單位價格屢創新低。這些風電設備企業調低價格后,又會轉而要求調整自己的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的供貨價格。因此,通過這些年來的發展,雖然風電成本得以有效下降,但國產技術水平究竟提高了多少,在缺乏與外資直接比較的情況下,很難做出判斷。”
技術捷徑路難行
“中國的思路是通過與外國企業合作,吸收外國經驗,把別人的技術轉換成自己的。”清華大學教授張希良告訴記者,“但目前,風電核心技術基本上還是由外國公司掌握。”
事實上,目前國內風電企業所謂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基本上都采取與國外企業合作的方式進行的。
比如金風科技與德國Vensys公司合作開發了2.5兆瓦直驅型變槳變速風電機組,華銳風電與奧地利Windtec公司聯合開發了3兆瓦雙饋式變速恒頻風電機組,而上海電氣則與德國Aerodyn公司聯合設計開發了2兆瓦雙饋式變速恒頻風電機組等。
“在國產化政策的護航下,風電設備國產化率得到了直線提升,但這個國產化的‘含金量’則很難評判,比如國內最大的幾家風電設備企業,都號稱風機國產化率超過80%,但事實上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張希良說。
“之前礙于70%國產化的限制,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不得不與國內企業合作,但外資企業在與中國企業合作時,都會刻意設置技術壁壘,不會輸出核心技術。” 王爽認為,在全國風電設備產能整體已過剩的形勢下,盡管國內風電設備廠商仍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強制市場份額的直接政策一旦取消,與外資企業的全面競爭將不可避免,國內風電設備公司市場份額將有可能從高點下滑。
對于“保護令”取消后,國內風電設備產業的格局是否將發生巨變,湖南一家風電企業的老總認為,“壓力是有,但我們要看到國內企業在成本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相比國外產品更具有性價比,特別是售后服務方面更有優勢。比如,請外資企業來做產品維護,一個人一天的成本就要差不多1萬元,而目前國內企業在售后服務方面基本上是免費的。”
上述老總認為:“國產設備已經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即使在國產化率70%的規定取消后,這個趨勢也不會改變。”
而位于廣東的明陽電氣一位高層則認為,“取消保護措施后,國內市場的競爭無疑將更加激烈,這也將促進我們進一步加快向海外出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