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在美國、日本等主要市場占有份額穩步提高,出口規模下降但市場份額不降反升,表明中國機電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此外,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對中國機電產品仍有較大需求,其中對中國的電力設備、通信設備、交通設備等基礎設施的成套設備需求巨大。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總體來看,物美價廉的產品在消費緊縮的情況下更容易成為消費者的首選,但不同企業由于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產業鏈條長短以及自身研發、制造、營銷能力不同,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承受風險能力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從事加工制造低端環節的“車間型”企業受到沖擊最大,其次是研發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的制造型企業。而具有自主品牌、研發能力和初步建立起國際營銷網絡的營銷型企業受到沖擊相對較小。
今年1月在美國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參展人數、展位和訂單與往屆比都有所減少,推出新產品的公司也是鳳毛麟角,但一些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卻把這次展會看作是難得的機遇,不僅參展人數最多,且展位規模創歷屆之最,海爾、長虹、海信等知名企業都在主館搭建了展臺,展出高清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高端產品,受到參觀者的青睞。
張小濟表示,從外貿發展的長遠來看,必須化壓力為動力,加快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實現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預計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好轉,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有望走出下跌區間。
“中央正在加緊對形勢進行研判,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我國將加大穩定外貿出口保增長的政策力度,具體對機電產品而言,目前來看僅僅提高出口退稅率還不夠,應該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出臺更多的政策措施。”蔣耀平說。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表示,2009年我國將采取六大措施保持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平穩增長:調整和完善政策,努力保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穩定增長;加快出口基地建設,推動出口結構調整;優化進口結構,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及關鍵零部件進口;繼續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穩定出口增長,推動轉型升級;做好出口管制,擴大高技術貿易;深化產業聯系機制建設,強化對企業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