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有六大玻纖供應商:巨石、OCV、重慶、PPG、泰山、Johns Manivel。玻纖行業集中度高,六大廠商產能占到全球的70%,在產品結構上,巨石和OCV的電子紗比重較少,PPG、重慶、泰山的電子紗比重較大。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玻纖生產大國,有相當比重的玻纖產品用于出口。一方面,由于玻纖應用廣泛,總體需求依然旺盛;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西方國家不斷關閉玻纖工廠,減少產能,因此,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玻纖需求只能通過中國來滿足;再者,中國政府為了刺激出口,對玻纖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升。這些因素都促使中國玻纖行業的出口競爭力不會受到大的影響,盡管目前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玻纖銷量和價格下滑比較厲害,但我們認為是暫時的,隨著風力發電、海上采油采氣等領域新材料的應用范圍擴大,玻纖的需求會逐步擴大,國內玻纖企業的成本優勢也會再次顯現。
中國大陸玻璃纖維總產量現已遠遠超過老牌世界第一的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玻璃纖維第一生產大國,但還不是技術強國。據統計,截至2007年年底止,中國大陸在產池窯總座數已達51座,年產能高達123.05萬噸;其中增強型池窯31座,年產能84.20萬噸;全電子型池窯11座,年產能18.7萬噸;半電子型池窯9座,年產能20.15萬噸。另外,中國大陸已擁有噴氣織機4020臺,電子布年產能達11.15億米,其中正宗電子布9.70億米,仿電子布1.45億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經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的玻璃纖維企業總數有200余家。其中,年生產規模達到3萬噸以上的特大型企業僅有3家,年生產規模達到1萬噸左右的大型企業有11家,年生產規模達到千噸以上、萬噸以下的中型企業有40多家,另外還有100多家是年生產規模為千噸以下數百噸以上的小型企業。上述許多中、小型玻纖企業在今后若干年內,將會通過改組、聯合、合并、租賃、承包經營或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重新定位,落后產能會逐步淘汰。2007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玻璃纖維行業準入條件》對新建玻璃纖維生產線和改擴建玻璃球生產線的準入條件的規定,為玻璃纖維生產線建設項目的投資管理、土地供應、環境評估、信貸融資、電力供給等工作提供了依據,將極大的遏制玻璃纖維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趨勢,不斷促進玻纖行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規范行業發展,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經過一段時期的整頓,能耗高、產品質量不穩定、環保措施不落實的代鉑坩堝法拉絲生產線大部分已處于停產狀態。陶土坩堝玻璃纖維與高堿玻璃纖維已基本關停完畢,退出市場。

表2:中國玻纖行業寡頭競爭格局 (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