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風電場建在海外、把風電機組和零部件銷售到國際市場。”相信這樣的雄心壯志都已寫進中國風電開發商和設備商的發展戰略中了。接下來的問題難倒了幾乎所有人:去哪個國家的哪個省(州)?找誰了解情況和協調關系?有哪些潛在的合作伙伴?面對同一個地區幾份截然不同的分析報告,哪個更符合實際?怎么才能用足當地的所有優惠政策?談判中如何才能不吃虧……
企業出海猶如農民工進城?
對于要到海外市場開疆拓土的投資者來說,這些“ABC”式的基本問題本應早已得到清晰答案,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目前國內的風電廠商對這些問題一片茫然。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12月6日召開的“中國企業如何投資美國風電項目”研討會上,戲稱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風電猶如“農民工進城”。廠商們自嘲地說:“我們比農民工有錢。”
現實也或多或少地印證了這樣的說法。2009年,我國風機出口僅2.87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其中還有一部分是自產自銷自建,與國內當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相比,真可謂滄海一粟。2007年和2008年雖有一定出口量,但這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當時全球范圍內的風電機組供不應求,國外投資商才暫時把目光投向我國的產品。

海外第一個兆瓦級項目裝船赴美國明尼蘇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