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國“海上風電第一單”開標,已經過去了大半年,問題正在陸續顯現。
2011年6月15日,在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負責中國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審批的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表示,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招標后,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建設速度比較慢,水文探測剛剛做完,空管、航道、雷達的協調還未完成。
中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源電力)是首批海上風電中標者之一。該公司總經理謝長軍表示,政策法規上的不完善、風機產品質量不穩定,使得中國的海上風電建設無法復制陸上風電的奇跡。“龍源做陸上風電還是很生龍活虎的,做海上風電現在有點暈船。”
“海上風電第一單”推進慢
中國首批海上風電招標項目共有四個,建設地點都在江蘇,總規模為100萬千瓦。
2010年9月10日,由五大電力集團主導的競標結果公布后,中標價格之低出人意料。其中,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濱海近海30萬千瓦項目的中標電價為每千瓦時0.7370元;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的射陽近海3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7047元;山東魯能集團的東臺潮間帶2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6235元;龍源電力的大豐潮間帶2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6396元。
海上風電開發難度遠大于陸上風電,其發電技術落后陸上風力發電十年左右,成本也要高兩至三倍。在此之前,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稅后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978元。
低價中標,意味著企業很難有豐厚回報。謝長軍表示,龍源電力在江蘇如東3萬千瓦潮間帶試驗風電場的可行性研究預算造價為每千瓦裝機接近2萬元,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施工方案,造價可控制在每千瓦裝機1.5萬元以下,年運行2600-2700小時,按照每千瓦時0.6396元的中標電價,股本回報率約為12%。隨著建設規模的擴大和各種新型裝備的投入,還能進一步降低海上風電的施工成本。但是,他奉勸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想賺大錢的話不要做海上風電,沒錢更不要做”。
政府的前期工作不到位,也無端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中標企業在項目籌備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江蘇省海上風電規劃預選地點,做資源調查評估,但是做完評估提交開發申請時,才知道項目所在地與港口、自然保護區或漁業區沖突,數百萬甚至千余萬元的前期投資打了水漂。謝長軍抱怨說,政府應該把前期工作做好,第一批招標后,江蘇改變了海上規劃,導致龍源電力前期的許多工作都白做了。“我們前期勘探也花了不少錢,這個錢地方政府也不給賠。”
此外,他表示,海上風電推進速度比較慢的原因之一是施工經驗不足,更重要的是沒有合適的風機。
在江蘇如東3萬千瓦試驗風場,龍源電力測試了八個廠家的16臺風機。一年多運行下來,表現最好的風機來自遠景能源,可用率達98%,許多大廠家的表現反而不如江蘇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例如,華銳風電投入了兩臺3000千瓦的海上風機,運行一年多,就有一臺換了電機。
業內人士指出,華銳風電之所以在陸地上取得遠超同行的業績,原因之一是依靠遠超同行的售后服務來彌補產品質量上的缺陷,不像許多廠家賣了設備后撒手不管。在海上風電機組的測試中,華銳派出70多人的維修隊伍天天守在那里,但海上風電的維修不像陸上那么容易。
“陸上風電那種靠優質服務來彌補可靠性不足的方法,已經不能套用到海上風電場。”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前總經理范肖洪說,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需要極高的穩定性,一旦大部件出問題,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修復,這還是在灘涂上的試驗,如果在海上裝機更加困難。
大唐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孟令賓深有同感。他說,風機的可靠性、設計方案和控制策略都需要認證,海上對可靠性的要求和陸地上不同,海上風速大的時候,風機一旦損壞,甚至連靠近都沒法靠近,“不僅不能有大故障,小故障也不能有”。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杭冶也認為,“首先考慮可靠性和質量,其次才是成本。”他提道,福建曾經出現某家企業海上風場的風機被臺風“鯰魚”吹壞的事情。
謝長軍說,從表面上看,中國的風機廠家掌握了不少核心技術,風機可用率已經接近維斯塔斯、GE等國際巨頭,但是需要調試很長時間,難以和國際巨頭競爭。丹麥維斯塔斯公司中國區總裁徐侃則表示,維斯塔斯承擔的第一座風電場合恩角風場也有過很多教訓,當時很多設備需要更換,甚至要到岸上更換。如今,該公司一個項目僅用102天就可安裝100多臺風機。
謝長軍認為,中國廠家應該先把陸上風機的問題解決了,再來研究海上風機。孟令賓還提醒說,正在突飛猛進研發大容量海上風機的廠家,仍需回頭解決陸上風機的遺留問題,“我們過去注重銷售,忽略了現有4000多萬千瓦陸上風電設備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