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企業摩拳擦掌,開始備戰海上風電的第二批招標。
“跟第一批特許權項目相比,這次招標不僅規模翻番,而且覆蓋范圍更廣,將從江蘇延伸至河北、山東、浙江甚至廣東等地區。”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新能源處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他們正在組織各地進行項目申報,按照目前進度可能下半年發標,明年初開標。
從陸地風電大基地的瘋狂擴張、到海上風電的群雄逐鹿,風電企業的選擇自有道理:與陸地風電基地相比,海上風電未來將可以就近供應沿海城市,并網難題和長距離輸送的技術問題或將更容易解決。
一個扎根于海上的新市場,能否成為風電企業的命運轉折?
設備商逐鹿“6.0”機組
第一批特許權項目招標僅是拉開了國內海上風電市場的序幕,在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的推動下,國內海上風電爭奪即將全面啟動。
6月22日,在江蘇南通召開的全國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表示,國家能源局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準備工作,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200萬千瓦之間。
在去年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作為整機供應商,新疆金風科技[15.49 -1.27%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獲得江蘇大豐20萬千瓦項目。第二批招標啟動在即,企業面對的,將是在單機容量、風場規模等方面的更高挑戰。
“至少要比第一次中標多。”金風科技總工程師崔新維發出 “戰前”宣言。
據了解,不同于去年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單個20萬~30萬千瓦的開發規模,第二批單個項目規模或將達50萬千瓦甚至更高,拉開國內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的序幕。
然而,與陸地風電基地相比,海上風電面臨的首要難題是高額的成本。
“海上風電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高等特性,決定了規模化發展才更具經濟性。”江蘇龍源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籌建處副主任高宏飆告訴記者。
崔新維則對記者表示,跟陸上相比,在海上風電場建設總成本中,電網連接、安裝和支撐結構等基礎投資占比過高,因此海上機組大型化能夠適當減少此類成本的投入,從而提高海上風電場的經濟效益。據悉,風電機組約占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的45%。“風電機組大型化勢在必行,6兆瓦機組將是未來海上風電的主流機型。”崔新維說。
據了解,目前包括維斯塔斯、西門子、GE等國外各大整機商都在進行6兆瓦機產品的布局,而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到2020年6兆瓦級產品的應用將占海上風機市場的50%。
“按照金風科技目前的開發計劃,6兆瓦直驅永磁式風機的樣機將于2012年上半年并網發電,2014年開始批量化生產。”崔新維說,金風科技已經做好了迎接50萬甚至百萬千瓦海上風電場挑戰的準備。
挑戰還不僅如此。
據了解,今年5月底,華銳風電[30.09 -1.08% 股吧]已經率先推出可應用于海上、潮間帶等不同風資源條件風場的6兆瓦風機,國電聯合動力、上海電氣[6.92 0.29% 股吧]、華儀電氣[13.50 -3.57% 股吧]等主要設備廠商也紛紛瞄準6兆瓦大功率風電機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