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年間,風電行業一直處于爆發式的增長期。9月中旬,發改委召開“陸上風電價格座談會”,通報了風電價格下調的設想方案,消息一出業內一片嘩然。
有專家擔心,風電價格下調欲出臺消息或引發風電行業的“搶裝潮”,一些企業為盡快上項目,可能會忽略設備的質量,由此帶來安全隱患。
風電行業“負重前行”
現如今,全球變暖是擺在人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一個月之前舉辦的APEC會議上,中美兩國簽署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有關減排的協議。根據聲明,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壓力,加上民眾對藍天的渴望,未來,我國將繼續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據新華能源了解,風電在清潔能源領域中最具發展潛力,據相關數據顯示,現階段中國風電的并網量已經超過了8300萬千瓦,預計2014年底將接近1億千瓦,風電發電量在整個電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連續兩年超過了核電,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我國第三大電源。
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東明曾公開表示,我國計劃在2020年實現3億千瓦的風電裝機量,2050年實現20億千瓦的目標。
由此可見,國家對風電發展的計劃可謂是雄心勃勃。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若近期下調風價電價,無論是風場開發商還是設備制造商都認為有些過于著急,這會使風電行業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步履維艱。
但專家對此持有異議,他們認為風電電價過高,社會為風電發展付出過多,而且風電企業的成本每年都在逐漸降低,風電價格不做下調是不合理現象。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新華能源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風機技術不斷進步,每年的成本也都隨之降低,風電電價格下調也是理所應當的。但伴隨著成本的下降,仍有些風電企業不盈利甚至是虧損,主要歸結于兩點,第一由于一些企業處于棄風限電的“重災區”,目前國家給予風電電價補貼不能維持這些企業盈利,第二就是風電企業自身存在內部管理上的缺陷以及技術上的瓶頸。
德勤剛剛發布的《2014清潔能源行業報告:穩步多元化發展》中也指出,目前中國風電行業的一大問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棄風率嚴重。報告統計了近兩年中國的棄風率,由2012年的17.12%下降2013年的(約11%),今年預計棄風率將攀升到12%,遠遠超過行業公認的5%合理區間,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事實上,“棄風限電”仍是阻礙風電行業發展的“病根”,但是風電產業利潤薄也不僅僅因為“棄風限電”這一個因素。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表示,風電產業利潤水平低主要受四點根本因素影響。一、棄風限電導致開發商每年發電收入損失上百億;二、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下發嚴重滯后,企業現金流緊張;三、歐債危機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讓前幾年生意紅火的CDM(清潔發展機制)業務收益嚴重收縮,甚至有出現壞賬的風險;四、隨著開發區域向縱深推進以及社會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的增加,風電整體開發成本呈階段性上升。資金壓力從發電企業向上游制造環節傳導,產業鏈上形成頑固的“三角債”,產業發展受到極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