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十三五”的目標,僅靠風電行業一方努力,難度將極大。只有做到頂層設計優化,“風煤”雙向調整,或才是完成目標的可行途徑。
“十一五”風光無限、“十二五”爭議前行的風電,或在“十三五”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顯而易見,無論是媒體關注度還是指標明確度,風電“十三五”發展方向都超過了其他可再生能源。按照已公布的文件和發展思路,風電將在“十三五”期間完成2億千瓦的裝機目標,實現風電與煤電的上網電價相當,并逐步解決棄風限電問題。
如果從當前的產業布局和技術水平看,上述三點完成均有希望,前提是,國家要進一步優化風電和其他電源與能源以及電網發展布局,以頂層設計,給予風電足夠的發展空間。
實現2億千瓦裝機不確定性低
諸多目標中,2020年實現2億千瓦的累計裝機目標的不確定性應是較小的一個,這可以從近年較為穩定的年新增并網風電裝機數量以及資源、產業、項目儲備等諸多方面來分析。
當下無論是媒體還是輿論,更多的采用風電吊裝容量來描述風電產業現狀,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風電并網裝機容量比吊裝容量更能反映風電行業的真實情況。如果僅僅比較近年的風電年新增吊裝容量,各年之間有一定的差異,差距在400萬千瓦以上而各年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則不然,“十二五”前三年基本保持年新增1500萬千瓦的規模,相對穩定,后兩年有望達到1500-2000萬千瓦的年新增規模。風電裝機穩定增加趨勢已現,并在未來幾年可能繼續這種態勢。如果考慮實現2億千瓦的裝機目標,“十三五”期間,風電年均新增裝機量需要接近2000萬千瓦,這一數值較2013年近1500萬千瓦的新增裝機多出500萬千瓦左右,但分析發展形勢,實現的不確定性較小。
首先,在風能資源上,未來可開發資源潛力巨大。根據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在2014年國際風能大會上公布的評估報告,70米高度、能量密度不低于150瓦/平方米的可開發風資源量為60億千瓦,不低于200瓦/平方米的風能資源量為55億千瓦,新提出的能量密度不低于200瓦/平方米的風能資源數據,明顯高于其在2011年公布的36億千瓦的可開發量。這就意味著,從風電發展角度,風能資源基本不是約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