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能源科技創新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一國能源科技的進步,既需要尊重能源科技創新規律,也要重視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創新能力,促進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實現能源結構的合理調整。
2014年是能源領域深刻變革的一年,世界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在科技創新的帶動下繼續改變著全球能源格局,諸多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不斷調整戰略思路,以順應新的發展趨勢,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為清潔、可持續能源結構的轉型帶來了希望。
科技創新掀能源生產浪潮
據BP公司《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4》報告提供的數據,2013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2.3%,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均有1.4%~3%的增長。然而,全球能源系統正在發生轉型,加速采用可再生能源技術是減少碳排放和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可行路徑。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能源、地熱能、水電、海洋能、太陽能和風能等)碳強度是煤炭的1/250,是天然氣的1/120。2011年以來,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容量已大于化石燃料和核電之和。根據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發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2014》,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據電力裝機凈增長量的56%以上,總裝機容量超過1560吉瓦,同比增幅超過8%,可再生能源占電力裝機增量的56%。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7吉瓦,其中中國排名第一。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預測,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份額可達30%。全球風能理事會則預計2030年風電裝機將達2000吉瓦,提供全球約17%~19%的電力,年均削減30億噸碳排放;而到2050年風電將會提供25%~30%的電力。IRENA還預測2030年生物能源將占到全球可再生能源用量的60%,相當于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的20%,其中約40%的生物質供應將來自農業殘余物和廢棄物,還有30%來自可持續林業產品。
日本新能源技術開發機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白皮書》中指出,光伏發電通過革新性技術開發,包括電池組件的低成本化和高效率化、外設和構件的低成本化和長壽命化等,將有望于2030年實現平價上網。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太陽能發電將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各國更新能源科技戰略
2014年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更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計劃和法律法規,采取行動加快能源科技創新,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