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16時,在天空之鏡——茶卡鹽湖不遠處的切吉石乃海第33臺風機的轉動,標志著黃河水電公司在青海省海南州茶卡風電一、二期全部投產發電。
62座巨型白色大風車風電機組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宛如一支揚帆遠航的艦隊,迎風轉動,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點亮了青藏高原。
拚風儛潤:一期安全高效運維
青海省海南州風力資源豐富,早在本世紀初,就在茶卡草原上建起了一座30多米高的測風塔,這為后來海南州大規模開發風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2011年,切吉風電一期項目開工建設,拉開了黃河公司風電開發的序幕。在這片海南州切吉鄉的戈壁灘上,風資源充足,最高風速達到30.08米/秒,風場利用小時數達23.29小時,可利用率達到100%,有效風時數為23.64小時。
大風起兮云飛揚。將風變為風電,不僅是青海兒女的福音,也是黃河公司在清潔能源開發的又一個壯舉。
2012年12月29日,切吉風電一期首臺風機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49.5兆瓦。切吉風電一期每年可為電網提供上網電量約為9282.5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98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403.2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333.8噸,二氧化氮排放量約344.5噸。
隨著茶卡首臺風機的并網發電,李煒民作為新能源發電部茶卡項目部的經理,就成了這座風場的“管家人”。
風力的不確定性,人類無法左右。風力發電機隨風而動,風過小無法利用,風過大損壞設備,可利用的風能也是強弱變幻。在風力發電過程中,“風險”無處不在。與傳統發電形式相比,風力發電對運維管理有著更為特殊的要求。
李煒民干過水電、建過光伏,可就風電的運維來說,這可是頭一回接觸。切吉風電作為公司首個風電項目,在日常運維中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他邊學邊干,硬是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李煒民“小馬過河”式摸索出風機狀態點檢、電場監控數據分析等一系列風電創新管理模式。
在變幻無常的風力面前,如何讓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李煒民告訴記者,切吉一期裝機49.5兆瓦,共29臺風機,當風速大于3米/秒,風機開始發電;達到9.5米/秒,可以實現滿發;而當風速超過25米/秒,風機將自動停止發電,保護設備。切吉一期每月對風機全面檢查一遍,每周檢查一次場內設備,每天兩次對變電站設備進行檢查。
正是這樣細致的檢查工作,保證了設備的正常運行。截至2015年9月25日,切吉一期風電場累計發電量已達2.623億千瓦時,投運至今,未發生事故及異常現象,并且屢獲安全先進集體,高效完成公司下達的任務與指標,為公司新能源發電創造價值做出貢獻。
“對一期風電場資源進行測算,形成理論發電量的推算方法,將其計算方法匯編成冊,并根據機型、環境等特點,對風電場運行檢修工作內容與流程進行梳理,進一步促進管理標準化。”這是風電場項目部經理李煒民二年多運維中總結出的工作經驗。
從一名水電人成長為光伏風電的行家里手,李煒民在最初的學習筆記中寫到:“對比水輪機主輔設備,風力發電機結構更加集成化,需要學習的東西其實更多,更精細... ...”
與風共舞:二期優化設計建優質工程
在切吉一期風電成功的運維經驗下,公司進軍風電的信心倍增。2015年3月,風電二期切吉石乃海49.5兆瓦風電項目開工建設。
從源頭上要質量和安全,是公司發展風電的一大法寶。在持續規模發展的同時,公司針對風電工程管理特點,圍繞安全、質量、造價和工期“四控制”要求,不斷加強基建工程制度、標準建設,初步建立了風電建設工程制度體系。
承擔切吉石乃海風電工程建設的新能源集成公司充分發揮業主職能,通過建立質量、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保護管理等管理體系標準,在設計中嚴格遵循節能、環保的指導思想,技術方案和設備,材料選擇,建筑結構等方面,充分考慮節能的要求,減少了線路投資,節約土地資源。
“工程施工中,優化風機基礎體型和結構,減少了混凝土方量和鋼筋用量;在箱式變壓器施工中,減少高壓側電纜頭66套,節約工程成本。在對一期有效運維的基礎上,通過風機運行中故障率等綜合因素考慮,將原來風機雙饋型改為直趨型,進一步優化了風機機型選擇方案。”新能源集成公司茶卡項目部經理孫寧寧介紹說。
切吉石乃海風電場規劃總裝機容量49.5兆瓦,安裝33臺永磁風力發電機組,采用一機一變的單元接線方式,經兩條35kV架空集電線路輸送至茶卡風電場已建設的110kV升壓站后并入海西電網,設計年利用小時為1839小時。
針對工程質量管理存在的薄弱環節,立即采取防范措施,杜絕事故發生。同時,加強機組試運行期間的巡視檢查和移交生產驗收工作,確保移交生產后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切吉石乃海風電2015年8月20日首臺風機并網發電;9月5日完成全部33臺風機安裝,9月28日完成全部風機并網發電任務。
切吉石乃海風電的全部投運,每年可為青海電網提供9102.4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677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0.0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1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0.05萬噸。
建設者以戈壁為家
風沙大、紫外線強,早晚溫差相差20攝氏度。為了早一天發電,每天總能看到孫寧寧和他的團隊泡在現場。
談起孫寧寧的團隊是如何管理茶卡二期風電施工現場的,孫經理夸口到:“我們全靠‘精干高效’”,因為他的團隊只有兩個人,集成公司茶卡項目部技術員司才宏是他唯一的“兵”。
“我們每天都要跟在施工現場,哪里施工稍有不對,會立刻讓人停工整改,只有嚴把質量關,后期投運才會少出故障,減少運營成本。”2012年進公司的司才宏一直從事風電建設,他在施工管理中,不斷撥拉著“小算盤”,建優質工程除了在優化設計等大處著眼外,還要在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做足項目成本賬。
“在確保風電一期安全運維的基礎上,為了在風機5年質保期后更好地接管維護工作,通過現場觀摩風機組裝,與廠家技術人員交流等方式,不斷加強業務學習,熟練掌握風機運維技能。”切吉一期項目部值長劉龍歡談到。
工作學習兩不誤,在切吉風電場可以看到無論是運行值班人員還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學員,大家學習的勁頭十足。2011年畢業于蘭州理工大學的員工宋首先,是風電場的“元老級”技術骨干,自第一臺風機機架開挖起,他就跟著廠家安裝人員爬上直徑4米的風機主機,參與安裝調試,不放過一天學習的時間,逐漸成長為風場技術骨干,短短幾年時間,宋首先已從一名普通運行工成長為茶卡風電場項目部副經理。
劉得林大學畢業就來到這里,剛好趕上風電建設高峰期,很少有休息時間。“每次休假大家基本都在風場,一些日常用品都在鎮上買,安裝任務非常緊張,大家誰都不想因為自己而耽擱”。
“項目部員工在工期緊張時,二、三個月回一次家是常有的事情,大家遇到家人生病,結婚生子等都是匆匆結束假期,盡早趕回風電場,大家把風場當成了自己的‘家’”。李偉明感慨地說。
現如今,在原來空曠的茶卡戈壁灘上,短短幾年間,62臺風力發電機已傲然挺立。這些屹立于天地間的巨人,在自然風力的作用下,葉片高速飛轉,呼呼作響,場面蔚為壯觀,黃河公司綠色風電將從這里出發,源源不斷送往青藏高原的萬戶千家。(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