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否引入競爭性電價機制。在西方國家,風機的成本差異已經非常小,對成本造成影響的主要是運維水平和融資成本,而競爭機制能夠有效降低這部分成本。
國際能源署10月發布的《2015可再生能源市場中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陸上風電電價位居世界最高行列。
美國、巴西、埃及、南非等國風電并網電價平均約為50美元/兆瓦時左右,土耳其、澳大利亞、加拿大為70美元/兆瓦時左右。中國的風電電價為80-91美元/兆瓦時,僅有德國67-100美元/兆瓦時的電價與中國相當。
國內的陸上風電上網電價由發改委制定的標桿電價決定,根據各類風電資源質量的不同有一定差異。發改委將全國分為四類風資源區,標桿電價水平分別為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
該電價從2009年8月1日開始實施,此后五年未做出調整。2014年底,發改委將前三類資源區標桿電價每千瓦時下調兩分,而第四類資源區維持0.61元每千瓦時標桿電價不變。
事實上,2009年正是全球風電造價走勢轉折的一年。在2008年之前,由于風電市場急劇擴張,風機供不應求,2004年到2008年,風機價格逐年走高。2009年,這一趨勢出現逆轉,風機產能過剩,價格一路走低,風電項目的投資成本也逐漸降低。以國內制造的1.5兆瓦-2兆瓦風機為例,其單位造價從2008年的6360元/千瓦一路下降至2014年的約3900元/千瓦。
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5年,陸上風電的投資成本下降了約30%。
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今,風機的成本下降了20%至40%,這直接推動了風電投資成本下降。2014年,美國新建風電項目單位造價約為1710美元每千瓦,比2009年的峰值低了約600美元每千瓦。與之相比,2014年國內風電單位千瓦造價平均約為8618元每千瓦,略低于美國的造價水平。
然而與國內多年執行未予變動的標桿電價不同,在美國,由風機成本帶動風電投資成本的下降,導致了風電電價的不斷下降。
《風電技術報告》顯示,2009年,美國風電電價達到峰值,采購電價約為70美元/兆瓦時,而2014年則降至約23.5美元/兆瓦時。美國政府也為風電提供補貼,其中最基本的補貼政策一般為聯邦層面的生產稅收抵免(PTC),補貼額度為23美元/兆瓦時。對風電投資商而言,其收益是采購電價與補貼之和。
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門主管PaoloFrankl對《財經》記者表示,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否引入電價的競爭機制。他介紹說,在西方國家,風機的成本差異已經非常小,真正對成本造成影響的主要是運維水平和融資成本。而在這個過程中,競爭機制能夠有效降低這部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