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2014年,我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9637萬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7%;風電上網電量1534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78%;在“棄風”限電情況有所好轉的情況下,全國風電平均“棄風率”仍有8%。
而光伏方面,盡管累計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顯著低于風電,但“棄光”現象卻十分突出。根據國家能源局披露的數據,今年1-6月,全國累計光伏發電量僅190億千瓦時,占當期發電總量的比例尚不足1%,“棄光”電量卻達到了18億千瓦時,比率之高令人瞠目。
與此同時,資源豐富、前景廣闊的生物質能也遇到了開發難題。“據統計,我國可以利用的生物質能源資源量相當于4.6億噸標準煤。但我們現在只利用了其中的5%,也就是2200萬噸。剩下大量生物質原料材料,比如每年被燒掉的1.5億噸秸稈,反而成為大氣和水源污染的罪魁禍首。”全國政協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日前召開的“優化新能源布局促進清潔能源健康發展”主題座談會上如是說。
李毅中在點評當前可再生能源產業布局時說,我們要肯定太陽能、風能、核能、水力發電的重要性,但生物質能是唯一可以直接生產氣體、液體、固體等燃料,唯一能夠代替成品油、天然氣的可再生能源,也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十二五’針對生物質能的規劃,提到了很多指標。不客氣地講,很多沒有完成,現在看也是完不成了,那‘十三五’又該怎么辦?我們國家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原料,哪些用來發電,哪些做燃料,哪些制油,哪些制氣,哪些做肥料,要有合理分配。更重要的是,要有政策支持。”
實際上,發展生物質能源,難題之一就是原料的來源。以秸稈為例,在收集和運輸的過程中,秸稈體積大,熱值小、難收集,因此很多農民不愿意收集秸稈。“一車裝不了多少,農民也掙不了多少錢,還不如燒掉了。所以,生物質能的發展,還依賴國家在制度層面給予支持。”李毅中說。
電改:可再生能源發展新出路
就在2015年“兩會”后不久,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9號文”,其中明確提出:要形成適應市場要求的電價機制,激發企業內在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在陶光遠看來,市場化電價機制的建立,無疑將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到了2020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某一個時段,風光電就足以滿足電力用戶的需求了。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完全舍棄化石能源發電,否則電力系統穩定性難以保證。”取消固定上網電價,鼓勵工業企業以較低的價格購買過剩的電量,將有助于對波動電量的消納,進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深入發展。
孟憲淦則認為,智能電網和儲能建設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必經之路。“‘棄風’和‘棄光’現象出現了,我們不要過多指責電網,因為電網要求輸出的電力必須穩定、可靠、安全,而太陽能、風能恰恰不穩定、不可靠。所以,電網和可再生能源兩方面都要做出改進。”從電網方面看,要建設智能電網,從可再生能源自身講,要做好儲能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減少對電網的沖擊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