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其東面和北面瀕臨南黃海,是中國開發海上風電的絕佳區域。
在如東縣環港外側離岸3至15公里的海面,155臺巨大的白色風機傲然矗立。安裝在90多米高的塔筒上的葉輪,迎著海風徐徐地旋轉起舞。這里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建設的亞洲最大海上風電場,總容量達48.2萬千瓦,占據了國內60%份額。
如東的風電場屬于潮間帶風電場,其建設過程與潮汐規律息息相關。潮汐是受月亮影響的,每天漲落兩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遲一個小時左右,15天為一個周期。因為要在漲潮時移船運輸,落潮時坐灘施工,所以在如東海上風電場施工的人員作息和工作時間要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這樣的工作方式被形象地描述為“跟著月亮走”。就這樣,施工人員日復一日地在大海與陸地的交界地帶縱橫馳騁。
在海上潮間帶施工過程中,風機基礎是關鍵技術難點,而施工設備則是實現技術的保障。潮間帶灘涂地質松軟,用腳在灘面上輕輕踩幾下,本來“堅硬”的灘面就會液化成“漿糊狀”,因此潮間帶被俗稱為“鐵板沙”。
在“鐵板沙”上,重型機械毫無立足之地,只有幾米的水深也讓常規施工船舶施展不開,這也是制約潮間帶風電大規模建設的重要瓶頸。
為此,國電所屬龍源電力與上海振華合作,專門打造了兩條專業海上風電施工船舶。龍源振華1號裝備了800噸全回轉海工吊機和荷蘭IHC公司生產的S-800液壓打樁錘,按照國內沿海水文條件特別訂制;龍源振華2號是適用于近海風力發電的自升式平臺,是國內第一艘齒輪齒條式海上風電安裝船。
此外,國電龍源還定制了敷纜船、起錨艇、吊裝船、運輸船等二十多艘專用船只。目前,該公司擁有的施工裝備可以同時開工3個海上施工作業面,年施工能力可達20萬-30萬千瓦。
時間回溯到8年前。那時候中國還沒有任何海上風電的經驗,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2010年9月28日,歷經一年多的工程建設,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江蘇如東3.2萬千瓦海上潮間帶風電場投產發電,邁開了“迎風弄潮”的第一步,實現了全球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零的突破。
盡管有了零的突破,但那時在潮間帶建設一個風機基礎、混凝土基礎要30天,多管樁基礎要15天。如此長的施工周期,使得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近乎天方夜譚。
對于單管樁基礎來說,樁體垂直誤差率只有控制在千分之四以內才能滿足風機正常運行。施工人員經過多次嘗試,最終將垂直度誤差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二以內,將一個風機基礎的施工時間縮短為1天,讓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變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