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山海事局了解到,9月20日,中廣核汕尾風電項目定位架構件,以“水上漂”的新運輸方式起運出港。
據中山港口海事處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本次運輸并未使用常見的“船載”運輸方式,而是創新、創造式地使用了4個大型浮力排水罐,對構件進行固定承重,相當于為構件綁上了若干個“浮力救生圈”。而后再由拖輪進行拖帶運輸。新的運輸方式,對出海航道的通航安全、過往船舶的航行安全也帶來了新的影響。該大型構件水下最大吃水約6米,由于在拖帶過程中,該構件未使用承拖船,因此,整個拖帶過程中受風流的影響比較大。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上風電發展,將其作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重要舉措。對面重點項目建設中出現的“新需求”,中山海事部門通過“新方法”精準幫扶、精準解題,助力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精準保障水上拖帶安全,在前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中山海事局港口海事處加強與建造船廠、拖帶單位的溝通協調,提前研究、明確拖帶要點和注意事項。在構件起運當日,中山海事管理部門重點做好了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實開航前檢查要求。海事執法人員對拖帶船舶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確保船員適任、船舶適拖。二是加強安全提醒。海事執法人員通過船載甚高頻電話,滾動播報航行警告,提醒附近過往船舶謹慎駕駛、協調避讓。三是提前布防應急力量。港口海事處在拖帶船航經的水域交匯處,提前布防海巡船艇、應急船艇,提前防范對遇船、交匯船可能造成的碰撞緊迫局面。
當日15時,在海事人員的全程監護下,該大型風電定位架在拖船“珠港拖12”的牽引下,從廣新海工碼頭順利拖帶出塢,并安全駛離中山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