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為牢固樹立“實干為要、創新為魂,用業績說話、讓人民評價”的鮮明導向,貫徹落實廣投集團“創新提質年”的工作要求,講好“人工智能+”賦能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故事,廣西能源集團推出“以智賦能,創新致遠”系列專題報道,全面展示人工智能在能源產業的應用場景與創新成果。今天帶您了解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海上風電運維模式向無人化、智能化邁進。
壯美北部灣,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83臺風電機組在碧海藍天間化風為電,源源不斷地生產著綠色能源。項目成功抗擊近年來最強臺風,發電量屢創新高,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和責任事件。高水平運行的背后,源自項目構建的智慧運維體系。

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A場址
風電場離岸距離12至25公里,項目如何做好日常巡檢,并在設備發生故障時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理?作為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積極拓展“人工智能+海上風電”建設運行應用場景,依托“北斗衛星+5G+Wi-Fi”技術,建設多融合大數據中心、綜合預警管理平臺和智能一體化管理平臺,打造“智慧海上風電”,搭建激光測風雷達、風功率預測、智能巡檢機器人等功能體系,提高發電效率,推動海上風電運維模式向無人化、智能化轉變。
智能巡檢機器人——運行維護的多面手
海上升壓站作為海上風電場的核心,其穩定運行對于整個風電場的發電效率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在防城港海上風電項目,需要乘船兩個小時才能抵達的這座風電場的“心臟”。為做好日常運維,項目建設智能巡檢系統,配備室內掛軌巡檢機器人和輪式巡檢機器人,為運維團隊裝上了千里眼。

室內掛軌巡檢機器人
別看這些機器人個頭小,卻搭載了高精度傳感器、高清攝像頭以及先進的AI圖像識別系統,能夠自主導航、精準定位,對升壓站內的各種儀器儀表以及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24小時全過程監控檢查。從設備的溫度、振動狀態到電氣連接情況,機器人都能一一記錄并實時回傳至集控中心。運維人員在集控室內,只需通過高清視頻流和詳盡的數據分析報告,便能輕松掌握升壓站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故障,大幅提升了運維效率和安全性。

輪式巡檢機器人
“以前沒有巡檢機器人,系統發送故障信息報警,即使只是小問題,我們也要乘船出海到現場去檢查。現在有了這些機器人,如果是機器人能解決的小故障,我們就不用大費周折去到現場,在集控室里通過高清視頻流和詳盡的數據分析報告,就能輕松掌握升壓站的運行狀態。”運維管理人員謝海龍說。
電子圍欄——海上安全的守護者
海上安全通航智能監管系統(電子圍欄)系統的部署,為海上風電場的安全管理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護墻。這道無形的屏障24小時不間斷地守護著風電場及周邊海域,通過系統化綜合監管、智能化全程監控、標準化多方協同,實時監測風電機組的運行情況、風速、浪高、潮汐、氣溫等環境參數,第一時間發現和判斷機組是否處于安全狀態,識別可能影響風電場設施安全的危險行為,精準控制預警時機?,實現對海上狀況“看得見、辨得清、管得住”。

海上安全通航智能監管系統
項目安全專責潘業源表示,“通過設置電子圍欄,一旦有未經授權的船只靠近風電場運行區域,系統立刻就能感知,并第一時間發送警告信息,為后續響應提供信息支撐。”電子圍欄的應用,有效防止非法入侵行為的發生,并通過智能視頻AI分析系統,實現對風險事件的事前預警防范、事中跟蹤處理和事后回放追責,提高整體安全管理水平?。
“北斗衛星+5G+Wi-Fi”:海上通信的傳送門
項目智慧運維體系的基礎,源自“北斗衛星+5G+Wi-Fi”技術。通過北斗衛星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功能,海上作業人員及海上設施的位置信息得以精準獲取,為遠程監控和應急響應提供了堅實基礎。風電場全域實現5G網絡覆蓋,顯著提升數據傳輸的速度與質量,有效支撐項目落地多個AI應用場景,為海上視頻監控、海上風機運維、無人機巡檢、智能機器人巡檢、人員定位及葉片檢測等業務提供高質量通信保障,助力海陸信息實時互通和共享,推動作業通信、指揮調度、綜合監管系統融合互通,實現場區生產、運營管理數字化和智慧化。

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海上升壓站
“我們先后部署了12套CPE和視頻監控設備,利用衛星寬帶技術和5G通信技術,解決了海陸通信難題,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傳送各種海量信息,即時獲取設備狀態分析和故障預警信息,提升運維效率,實現對風電場的‘云監控’。”項目信息化主管張柯指出。
智能巡檢機器人、電子圍欄以及“北斗衛星+5G+Wi-Fi”技術等智能技術綜合應用,為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增添了科技動能。廣西海上風電正加速邁向深遠海,運維也將面臨環境復雜、成本高昂等挑戰。未來,廣西能源集團將繼續探索更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為海上風電智能化、高效化運維提供更多參考,共同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