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無人化風電場“樣板間”
——首個新能源無人化場站驅動能源“智慧革命”
“人機協同后,巡檢工時減少3000多小時,安全性提升3~5倍,綜合人效提高27%;機器狗日均巡檢353個目標,無人機日均巡檢3200個點位;設備斷聯時可自主運維,網絡恢復后能斷點續傳運行數據。”9月10日,中國三峽新能源 (集團) 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張特明介紹,理想狀態下,5座5萬千瓦風電場經區域級L3無人化改造后,可比傳統模式節省20人,人機效能達1.67萬千瓦/人。

距離寧夏銀川70多公里的吳忠戈壁上,高達百米的風電機組在風中不停旋轉,而在場站內“監督”它們生產電力的,竟是無人機、機器狗等智能機器。這里是我國首個新能源無人化場站——三峽能源寧夏同利第三風電場,也是當今世界技術前沿的無人化風電場,該風場配置金風科技GW150-3MW智能風電機組,總裝機7萬千瓦,年生產綠電超1.3億千瓦時。“AI+新能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寫下清晰注腳。
“三峽能源寧夏同利第三風電場開啟了新能源場站運維的新范式,場站應用三峽能源與金風科技共同開發的L3級無人化解決方案,集控中心依托先進的云邊協同系統,通過遠程管理機器狗、無人機、軌道機器人等近300臺智能設備,全面覆蓋場站5000多個巡檢點位的運維任務,實現了新能源場站的無人化運行。”北京金風慧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輝介紹說。
這些智能設備的應用,并非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科技與智慧的深度融合。它們原本并不能在新能源場站“直接上崗”,是三峽能源、金風科技以及產業鏈伙伴的工程師們,通過算法優化、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將其改造升級為適用于工業場景的專業設備。

以機器狗為例,為使機器狗能夠適應電站作業環境,工程師們從外形結構、材料選用等多個維度對其進行針對性改造,同時運用機器學習提升其防滑、爬坡、越障等能力,最終將其訓練成為能夠勝任新能源場站作業任務的“工程犬”;場內的無人機則基于先進的算法訓練與機器學習技術,不僅能夠實時監測風速、雨量及風機運行狀態等關鍵數據,還可智能識別數十種潛在風險,成為守護新能源場站安全的“天眼”。
新能源無人化場站的誕生,是無人化解決方案、智能軟硬件設備與人機協同模式有機融合的成果。同利第三風電場已成為新能源無人化場站“樣板間”,為新能源技術創新樹立標桿,引領新能源行業向智能化、一體化方向邁進。

“三峽能源與金風科技共同開發無人化技術,結合計算機視覺技術、多模態大模型、深度學習模型及最優化算法,為新能源場站發、輸、變電設備構建了橫向多源感知能力。”張特明說。
通過圖像視覺、機器聽覺、無線感溫、高頻局放感知等技術,解決方案為設備賦予了類似人類感官的智能監測能力,如同無數雙“眼睛”“耳朵”和“神經網絡”般持續采集數據,再通過機器學習與模擬分析,實現設備智能監盤與運檢、知識賦能、動態運維排程優化,推動場站實現無人化智慧運營。
馬輝舉例,通過預制“智能盯盤”任務,系統會按照指定周期和分析方法,自動監測異常發電量等指標。AI分析振動、溫度、聲紋等實時數據,能夠提前預警設備故障,并自動生成分析報告,免去一線人員反復查證項目運行狀態的過程,顯著提升運維效率。

為推動新能源行業共建無人化運維新生態,三峽能源總結實踐經驗與技術路徑,并于近日發布了《智能場站規范化建設推廣白皮書》,系統闡述了智能場站建設的轉型需求、體系架構、技術方案、實施路徑及發展前景,不僅為行業提供了可參考的規范化建設范例,更為無人化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奠定基礎。目前,三峽能源已在甘肅、寧夏、青海、西藏、山西等地投運了多個新能源無人化場站,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不止于風電,無人化解決方案可復用至光、儲、氫等多能融合場景,推動能源行業智能化、一體化進程。從戈壁灘的無人化實踐到多能融合的場景延伸,當人工智能與綠色能源的融合從“樣板間”走向產業化應用,能源體系將突破單向供給的傳統框架,進化為動態交互的智能網絡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