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沒有一個真正的高手,是突然NB起來的
2016-07-22
來源:成功秘訣
瀏覽數:1368
由于互聯網的深度傳播,我們不僅知道了歷史上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原來是真的如此NB,也發現了即便是在當代人中間,也有不少人牛到了令我們仰望都看不到的高度。
由于互聯網的深度傳播,我們不僅知道了歷史上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原來是真的如此NB,也發現了即便是在當代人中間,也有不少人牛到了令我們仰望都看不到的高度。
突然發現,牛人越來越多。而且不斷冒出來一些NB的人,都讓我們感覺到從精神到智力上的被碾壓!
當然,也有一些之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牛人,在微博微信和各類社會化媒體上被我們發現真想:這些人原來不過如此。之前我們認為聲名赫赫的人,當真正了解后可能感覺不過爾爾;甚至之前被包裝很好的人現在卻被揭露的體無完膚,讓人生出“哦,原來是個渣!”的感嘆!
互聯網讓騙子被發現的幾率極大提高,也讓真正NB的人被了解、認可的渠道增加很多。
這次不說那些騙子,說說真正NB的人。
相信在屠呦呦獲若貝爾獎之前,真正知道屠并了解她的貢獻的人寥寥無幾。這可以歸于科學或者她研究的領域與大家較遠。文學應該算大眾的藝術,但莫言在獲若貝爾文學獎之前,也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不了解甚而沒聽說過!
除了這樣的牛人,在各個領域都有類似的人物。由于某個機緣,這些人被人熟知,普通人的感覺是這個人怎么“突然”就橫空出世,一出來就很牛B的樣子。
真正突然橫空出世的牛B人物,八成是騙子。你看看那些機場的經濟學家和培訓大師們,他們大都是橫空出世的,但這些人的背景和經歷大都語焉不詳。
而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那些真正稱得上牛的人物,真正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和大師們,沒有一個是突然開始NB起來的!
只不過他們被普通人認識之前的事情,你不曉得而已。
看過《西游記》的小孩基本上都想成為孫悟空,尤其是大鬧天宮的時候,上天入地好不痛快,讓各路神仙都一籌莫展。但孫悟空怎么這么厲害呢?只有一集里面提到了師傅上課時翹頭三下,聰明的孫悟空半夜去找老師就教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云。這當然是藝術的表達。
你要是看《西游記》原文就發現,孫悟空其實也有一段不短的學藝過程。“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南瞻部洲,串長城,游小縣,不覺八九年余。”,從東勝神州的花果山水簾洞,到南瞻部洲,花了八九年的時間,又漂流了西洋大海才到了西牛賀洲,遇見貴人樵夫,經樵夫指路,才拜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須菩提祖師為師。在師須菩提祖師哪里,剛開始他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學徒,跟著師兄弟們參禪打坐外加上課下課,這個過程有七八年。只到有一天因在課堂不遵守紀律,被老師問到想學什么,才說出自己的志向,被秘密教授筋斗云和七十二般變化,到他最后被趕出師門,又是三年,合計起來大約十一二年的時間。
從現在觀點來看,孫悟空的天賦遠超常人,即便這樣好的基礎,也得從學徒工干起,歷經超過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在任何領域,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超越極限的學習,都需要孜孜矻矻的探索,都需要殫精竭慮的思考,都需要無數次失敗和成功的實踐,沒有人可以超越學習、實踐和思考成為一個真正的高手。只不過我們只看到了高手的結果,而這個過程不被人所見而已。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人們需要學習的范圍是確定的,內容有教科書和參考資料,也有明確的教師,教育機構也都有自己的培養目標。但學校是培養不出專家的,無論任何層級的教育都是僅僅提供了入門的、基礎的知識和訓練,所以你不能說博士就是專家,最多是他們離專家更近一些。
從學校出來后,學習范圍沒有人告訴你、內容也沒有人替你明確、教師沒有,當然更沒有培養的目標。這個時候去確定這些內容的職責落到你自己的頭上,可悲的是有的人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該干什么、如何去干。
幸運的人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或者使命后,全神貫注的去儲備自己的能力、通過實踐鍛煉自己的技能和思維,經過多年的積累終于在自己的領域內占到了高峰。這個能量儲備的過程,類似于傳統時代的學徒工:任何一個牛B的人,都有一個學徒工的階段。你追求的目標越高,這個階段的苦難越大過程越長,但沒有人能擺脫這樣的階段。
那些沒有經歷這個階段而“突然”牛B的人(更多的是炒作或者包裝)就是騙子,那些有了這個階段而又被大眾熟知的人就是我們看到的各個領域的大師和專家。
在學徒階段,需要大量的學習,也需要更多的實踐。但我們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都太低太低了!
六神磊磊考證的魯迅“平均每月要用25塊八角錢買書,至少相當于我們現在人民幣2500元。而他一個月的收入里八分之一都用來買書了。”而這些書都是什么樣的書呢?
“有《全唐詩話》八冊,《水經注匯校》十六冊,《寒山詩集》一冊,《樊南文集補編》四冊,《功順堂叢書》二十四冊,另外還有貫休畫十六應真象石刻十六枚。
他還從兄弟那里搞書。這個月,他搞到了《盧那畫傳》一冊,《有形美術要義》,《茶店閑話》,還有日語的《小供畫冊》等等。
這還不包括他只看不買的書。比如正月18號,他還跑到琉璃廠去蹭書看,看到一套從清朝學部偷出來的書,每卷要五十金,覺得太貴了,魯迅爺爺很雞賊,“看畢還之”。”
看到魯迅讀書的節奏,讓有才的六神都產出了幻滅感“1913年他32歲,和我今年一樣。32歲時候,我的學問固然遠遠不如他,但更可怕的是,翻翻他的書賬,我就知道自己越往后學問會越不如他。本已很渺小的自己將越來越渺小。”
再看看王小波!
有人認為王小波去世后就突然紅了,在知乎上甚至有一個帖子是在討論王小波的計算機、軟件開發能力的。但王小波是突然紅的嗎?之前王的興趣很廣,但當他的興趣聚焦到文學上時,他也并非依賴天賦上來就寫出錦繡文章,也并非突然某天就牛B起來的。
王小波寫過一篇文章叫《我的師承》,里面寫到“現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準是東北人,他的譯詩帶有二人轉的調子,和查先生的譯詩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歲,就懂得了什么樣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將近四十歲時,我讀到了王道乾先生譯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說可以達到什么樣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詩人,后來做了翻譯家,文字功夫爐火純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譯筆沉痛之極。請聽聽《情人》開頭的一段”
可悲的是,我也將近四十歲,也看過《情人》,但卻沒看出“文字功夫爐火純青”,我們連什么是好什么事壞都分不出來!
還有好事者總結了王小波提到的他閱讀過的外國文學的書籍,卡爾維諾《未來千年備忘錄》、《我們的祖先》、《看不見的城市》、繆塞《提香的兒子》、君特·格拉斯《鐵皮鼓》等等數百本,而且不是為裝B的人那樣僅僅“讀過書名”,而是每一本他都邊看邊思考,既看表達上的巧妙,也研究構思上的得失,有借鑒也有批判。
寫出《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兄弟》等作品的知名作者余華原來是一名牙醫,20世紀80年代的牙醫沒有現在的牙醫這么多金,他就想找一份舒服的工作,于是就到文化館去寫小說。
“一開始時,我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寫,所以就先從短篇小說學習,那個過程很艱難。”
- 閱讀上文 >> 移互時代,酒企如何破解“市場魔咒”?
- 閱讀下文 >> 成功要靠自制力?當心這6個謊言正在偷走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