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公布及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大多已經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許多高新技術企業也身體力行地進行專利申請和布局規劃。但是,中國企業整體上對專利的認識和運用還不夠深入,尤其是缺乏國際層面上的專利戰略。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專家陶懿表示,中國企業應重新審視自己所擁有的專利情況,在細致規劃后形成自己核心的、前瞻性的專利布局網,逐步加大知識產權對于企業的附加值,以“專利先行”的理念贏得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具體到風電行業,施鵬飛認為,每個風電企業必須重視專利申請和擁有,保護自己,提高競爭能力。國內風電企業應充分利用已有專利資源,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生成更好的專利技術,增加競爭中進行交叉許可的可能性。
當前風電發展面臨著眾多技術路線之爭,海上風電、高原風電、低風速風電等領域都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這些技術領域也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專利。對于“走出去”的風電企業,要及時在目標市場國家注冊自己的專利。
知識產權這張牌也不專屬于歐美國家,我國企業在與國外企業角力時完全可以將這張牌為我所用。陶懿認為,除了“專利先行”,“專利運營”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棋。目前,我國企業在專利布局上大多數還處于防御狀態,而“專利運營”階段的企業,更多地將目光放在專利盈利上。在他看來,“專利運營”可以分為專利授權、專利合作和專利戰略整合。這三種方式更多的是技術利用與合作,打專利官司往往是其中企業盈利的一種重要手段。反觀中國傳統企業,往往只局限于自己企業內的專利實施情況,缺乏專利盈利的戰略意識。目前,歐美風電企業很多對中國風電企業都運用了“專利運營”戰略。陶懿認為,隨著我國風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內風電企業在“專利運營”上也需要學習這類商業運營模式,由以往只要有侵權就一定要形成判決明確自己專利地位的觀念,轉變為以專利維權訴訟為手段,實現專利運營盈利的意識。
就訴訟本身而言,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專家夏楠楠認為,中國企業在應對訴訟時,要盡量避免進入繁瑣的司法程序,畢竟訴訟的成本是高昂的,有時一個案件要經歷多年才能解決,等到解決時,權利的保護期限也即將屆滿,對雙方代價都太大。所以,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有時達成和解協議也不失為一種雙贏的策略。不過對于避不開的糾紛,我國企業應該不斷熟悉相關的法律程序,積極應訴。
而且,“在與供應商合作時一定要明確合同的權利和義務,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合同應特別注意細節,避免發生歧義,建議在合同談判時就聘請熟悉知識產權業務的律師參與。”施鵬飛說到。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知識產權糾紛中的各種瓜葛和結局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逐漸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風電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多的“侵權訴訟”,知識產權競爭也必將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說在國內遵循的是中國象棋的棋道,那么,試著走向國際市場的本土風電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更需要懂得國際象棋的布局和攻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