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制造方面,我們還有一個叫關鍵產品產業鏈的戰略。聯合動力實際上有很多部件都是自己制造的,比如說電控系統是我們自己自主開發的,一些關鍵的部件如變流器、變槳控制器、齒輪箱甚至部分葉片都是由我們自主生產的。由于我們自己設計和生產這些零部件,這樣我們在對提高整機性能、加強集中控制這方面,就有一個先天優勢。
主持人:那么您覺得在產品研發過程當中,包括我們的生產制造過程當中,最關鍵或者說最難的一點在什么地方?
張濱泉:應該說,最難的一點還是理想和現實的結合比較難。我們在實驗室里,針對中國風資源的特性,有很多非常好的概念,但是要把這些好的概念真正變成產品制造出來,就要考慮它的成本問題,還要考慮運輸問題,結合起來還是比較難的。
當然,我們還是有信心,我們認為國內的風資源雖然多種多樣,但是總的來講風資源是非常好的。如何把這些有個性的風的資源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這是真正考驗一個企業能力的重要方面。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臺風機有一模一樣的環境”
主持人:我特別喜歡您的這個詞,“風是有個性的”。那我們的風機是不是也應該是非常有個性的?
張濱泉:你說得非常對,有一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人”,我們現在也在講“世界上沒有任何兩臺風機有一模一樣的環境”。比如說我們在某一個風場,經常出現相鄰的風機運行狀況不一樣,所以你要是只采取一個統一控制的策略,采取一個統一的電器保護的策略,就不能更好最大限度地發揮風能的效率。所以風機的個性化設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它的一些表現采取容忍的態度,或者說冗余的態度,這樣的話,對于風資源的捕捉是很有好處的。
主持人:這是不是意味著,有可能在同一個風場里,我們設置了很多風機,每臺風機都要根據它所處的不同位置,來調整它的轉速、方位之類的。
張濱泉:是的,這也是一個很科學的事情,這些東西基本體現在它的控制邏輯上。由于我們的風機控制系統是自主開發的,那么我們根據現場業主用戶的要求,定制出不同型號的控制策略。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的控制策略版本已經達到二十七個,第二十八個版本馬上又要發行了,每一個不同的版本,實際上都是為一個特定的風場提出一個特殊的解決方案。
當然了,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風資源的信息,還有一些風力發電的解決方案是互通的。聯合動力也經常參加一些國際學術上的研討會,來自美國、歐洲和中國的風力發電專家在一起,暢談對風力發電技術的設想。我們有一些好的東西別人學去了,別人的一些好東西我們也能學到。
不管怎么說,我們現在的風力發電設計和制造,應該說是完全可以做到不受國外裝備和技術的限制。這一點是可以講的。
走向國際需要解決融資難題
主持人:現在我們有走向國際的案例嗎?
張濱泉:聯合動力是在2011年的時候,向美國出口了六臺1.5兆瓦的風機,現在運行了將近兩年,運行狀況非常好。這是我們實施“走出去”的一大突破,這六臺風機雖然數量不是很大,但是運行得比較好,證明我們生產的風機符合美國電網的標準,能夠在美國風的資源條件下良好地運行。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就是要擴大這個市場。
我們進入美國市場,是因為美國市場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因為它采取了一種屬于稅收補貼的方式。但是,世界上好多地區,包括非洲、中東、南美洲、中東歐這些國家,風資源都非常好,而且電力需求也在不斷上漲,我們認為在這些國家,中國的風電設備也有很大的機會去參與競爭。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說,我們自主研發制造的這些風機設備,大大地提升了我們的國際競爭力?
張濱泉:是的。們必須得實事求是講,中國的風機目前應該說與國外風機相比,還有一些不足。但是,如果躲在國內,單純靠我們的價格優勢,我相信這樣不可能長成一個巨人。在國際市場,我們的風機跟國際知名品牌放在一起去競爭,我相信這會促進我們在可靠性和性能方面的提升。
至于走出去面臨的問題,我們感覺產品質量問題、性能問題和價格問題都不是很大。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應該說是融資問題。國外有很多好的項目,我們跟當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對這些風場的收益和技術特性進行了很好地分析,但是在融資手段方面,還不能像一些國際品牌那樣,能夠在當地的銀行拿到一個很好的項目融資條件,所以不得不放棄這個項目,所以這方面還要請國家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