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死亡?對于風機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問題。
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2010年跌破4000元/千瓦,如今,更有風機報價開始低于3500元/千瓦,較三年前幾乎腰斬,國內風機價格逐步逼近各大廠家的“最后防線”,企業游走在盈虧之間命懸一線。
逼入“小胡同”
賠本賺吆喝,風機價格戰愈演愈烈。
“目前風機價格下滑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快、非理性的下降。”新疆金風科技(002202)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公共事務部總監姚雨如是說。
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到2008年間,風機價格下降13.3%,降至每千瓦6500元左右,這一下降趨勢在2008到2009年增至18.5%,邁入2010年增至18.9%。“原來大致經過10個月每千瓦價格會下降500元,現在縮短到了6個月、4個月甚至更短,非理性的價格戰有可能導致潛在的質量風險。”姚雨說。
2011年4月初,華銳風電(601558)拒收美國能源設備制造商超導公司貨物的事件,曾經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退貨背后折射出中國風電企業陷入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境。據華銳風電公布的2010年業績顯示,在收入和利潤雙雙增長的形勢下,2010年華銳風電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是負10億,而2009年這一數字是13.8億元。
無獨有偶,金風科技2011年的一季度公告稱,預計2011年1至6月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不超過50%。
“目前各公司都在成本線上下相持,對有的公司來講甚至已經是低于成本線。”金風科技戰略與規劃總監周彤毫不諱言,如果這種情況持續3到5年的話,風機制造企業恐將所剩無幾。
井噴助推泡沫
毋庸置疑,風電市場的最大矛盾在于受制于并網的制約。但另一面,中國風電市場的高速發展催生出過多的企業與競爭,也加速了這個行業泡沫的形成。
平安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經歷了連續5年“井噴式”高速增長的風電行業,2010年增速已開始下滑至37%,而國內整機制造商總數已近百家,預計2011年總產能將達29GW(注:1GW=1000MW),而實際需求僅為15GW~18GW。
在周彤看來,過去風電設備產業幾年翻番增長,高速發展的高利潤誘導下,大量制造廠家蜂擁而入,而客戶集中為五大發電企業,滿足開發條件的風資源也日益減少。“所有的因素把風電行業逼進了一個小胡同,造成了現在的瓶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