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的建成,投資效益呈現。以目前國家每千瓦風電1萬元的平均投資成本估算,到2015年全市僅風電投資就達到1450億元以上,平均每年投資近300億元左右,風電及相關網架、調峰電源建設等將促使酒泉年均經濟增長10%以上。
大規模的風電場將形成荒漠、綠洲、風車構成的獨特人文景觀,成為新的旅游景區供游人參觀,還可減少自然風速對農業生產和人居環境的影響。
科技帶動力增強。風機制造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機電一體化行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將會使風電設備制造、研發和相關的配套企業在我市落戶,帶動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電子電器行業、管理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
增加就業崗位。以每5萬千瓦風電場建設新增11個就業崗位算,到2015年能新增就業崗位2500個左右;1萬千瓦風機的維護按2.5人計算,10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建成后,可吸納2500人左右;水電調峰企業以每個梯級電站40人計,能新增就業崗位500個左右;煤電調峰企業以每100萬千瓦300人計,能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左右;按酒泉每年裝備制造生產能力300萬千瓦計算,可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左右,運輸和其他輔助產業可吸納就業1萬人左右。總計到2015年風電及相關產業可解決和帶動2萬人或更多人的就業。
在風電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中,老百姓的實惠來得更為直接。肅州區、玉門市、瓜州縣等地群眾依托風電從事加工、餐飲、運輸等,腰包因風鼓起變成了現實。以瓜州為例,和2008年對比,2010年餐飲住宿營業額增加75%以上,郵電通訊業務量增加了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了43%。隨著風電二期的開工建設,將會有更多的酒泉老百姓投身到風電建設中,因酒泉發展風電產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風中轉變和鍛煉
發展風電產業,改變了各級干部的傳統觀念,鍛煉了干部隊伍。
受酒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過去,酒泉的各級干部在抓經濟發展時常常習慣于固有的思維模式,跳不出傳統思維的圈子,容易滿足于現狀。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兩抓整推”總體工作思路,發展新能源,抓工業強市后,各級干部從學習科學發展觀入手,重新認識酒泉的市情,排除了畏難情緒,齊心協力把酒泉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
廣大各級干部不等不靠,向中央、省上爭取政策和支持,走出去跑項目爭取合作,以有創意的工作和實實在在的政策吸引若干風電巨頭來到酒泉。在一期風電建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竭盡全力做好服務工作,及時為風電企業排憂解難,企業想到的做到了,想不到的也先行想到及時做到了。各企業由被打動到被感動,大大加快了風電建設步伐。
敢干、會干,能夠吃苦、能夠擔當,酒泉在風電建設中一大批干部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
世界目光聚焦酒泉
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不斷吸引世界關注的目光。
2009年8月8日,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工奠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中國能源報、中國電力報、路透社、鳳凰衛視、香港大公報、澳門華人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60余名記者參加了新聞發布會。《人民日報》一版刊出約3000字的長篇通訊《戈壁唱響大風歌,葉片轉出新能源——陸上三峽初現酒泉》,在我國最權威的新聞媒體上,以顯著的位置刊登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設的稿件,這在我市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當天也做了相應報道。
2010年11月3日,甘肅750千伏電網聯網工程投運暨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竣工二期啟動,酒泉新能源產業繼續受到國內外媒體的熱切關注。當天,《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數十家全國主流媒體分別在北京和我市瓜州、肅州等地進行了新聞采訪活動。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一套新聞聯播、人民網、《光明日報》、《甘肅日報》都刊發了消息。同時,《甘肅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戈壁上的崛起》。初步統計,僅2010年11月3日,就有數十家全國主流媒體分別在北京和我市瓜州、肅州發稿近百篇,稿件被國內各大網站轉發。
2011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酒泉視察后,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相繼派出記者到酒泉采訪,新一輪的中央媒體采訪將把一個新酒泉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期間,省、市、縣領導多次接受中央、海外媒體的采訪,酒泉及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設方面的內容頻頻出現在國內外主流媒體上,酒泉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也為今后招商引資,發展旅游打下了基礎。
新時代“鐵人”站起來了
“酒泉速度”和“酒泉奇跡”使“鐵人”精神有了新的內涵。
60多年前,在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鐵人”王進喜在傳統能源的建設中培育了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鐵人”精神。巧的是,還是在“鐵人”的故鄉,新能源的建設中又創造了奇跡。打造甘肅經濟騰飛的“西翼”,是酒泉的使命與光榮,同時也成為檢驗酒泉各級干部大局意識、執政能力和執行力的“試金石”。
2009年冬季,更像是展開了一場關于“鐵人”的賽事,很多高難度的項目在酒泉戈壁刺骨的寒風中完成,需要智力,需要體力,需要耐力,需要團體的凝聚力,更需要用超凡的勇氣來超越夢想。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實現風電裝機突破200萬千瓦和風電裝備制造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是酒泉擔負“兩翼齊飛”重任后組織的第一個攻堅戰。嚴寒、風雪、冰凍給施工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按常規進度來看,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裝備制造業過去在酒泉幾乎是空白,2008年8月才有首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入駐園區動工建設,2009年8月首臺風機下線,盡管包括全國整機組裝、風葉制造業績前三名在內的32家上市公司落戶酒泉,但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完成銷售收入50億元,意味著將超過全省裝備制造銷售收入前三名的總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酒泉發展風電產業用時間的密度換取了事業的長度。
在風電建設會戰中,幾十家全國頂級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齊集酒泉;幾十戶“國字號”的建設集團開進了茫茫戈壁;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萬建設大軍在這里戰嚴寒、攻風電。各大企業趕速度,在高頻率勞動的時間里,同時也在迸發讓自己也驚訝的潛力。
2010年3月,昌馬雪災,黑崖子也不例外。甘肅華電玉門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就用“鐵人”精神保證了風場當年在玉門最早并網發電。這一年,華電還做了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中的首批2兆瓦的示范項目。年底,在阿克塞海拔3100多米的地區冬季施工,如果沒有2009年冬季作戰的經驗是不可想像的,這是目前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中海拔最高的風電場。
“酒泉奇跡”、“酒泉速度”的出現,實現了酒泉自身能力、地位的提升。大家欣喜地看到,酒泉的發展因此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為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甘肅工業未來發展找到了光明的路子。
2010年,李建華在酒泉市開展“弘揚‘鐵人’精神年”活動動員大會上動情地說,“鐵人”王進喜是在酒泉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一個大寫的人,是一棵精神的大樹。在新的形勢下,“鐵人”精神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在新形勢下,弘揚“鐵人”精神既要繼承傳統,又要賦予新的內涵。李建華說,從酒泉現階段發展的實際出發,要真學、真干、真見效,重點要弘揚“鐵人”的:“堅定信心、不負重托的責任意識;自強不息、自我加壓的進取精神;攻堅克難、艱苦創業的昂揚斗志;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
奠定了酒泉未來發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