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風電開發推進速度已引起廣泛關注:2007年,全國風電總裝機排名躍居世界第5位。據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8月18日透露,僅去年一年,我國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就達到305萬千瓦。我國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陸地風能資源潛力約3億千瓦,海上風能資源潛力更大。今年3月,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將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定為1000萬千瓦,是屆時核電計劃裝機容量的1/2。
風電產業缺乏配套
“現在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超過600萬千瓦,很可能今年年底就達到2010年的目標。”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副教授張希良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向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中國諸多風電項目在缺乏前期準確評估的情況下沖動上馬,出現了一系列難題。 電網建設滯后就是其中之一,風電占電網電量10%到15%時供電才能保持穩定,超過這個比例就會對電網產生沖擊,但目前風電富集區的電網普遍容量偏低,無法承擔風電外輸重任。
賺錢是最大的難題
“而怎么賺錢是風電產業的最大問題。”秦海巖感嘆。即便在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全國大大小小一百多個風電廠中,盈利的并不多;而任何新能源,如果不能解決盈利問題,就無法被普及。但對于這個虧本買賣,諸多國企還是趨之若鶩。《可再生能源法》規定,2010年可再生能源量至少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5%,身肩達標任務的國有電力公司紛紛“跑馬圈風”,不顧盈利。 為避免惡性競爭,今年初發改委已悄然將低價者勝的風電招標制調整為限制最高、最低價的中間模式,即便如此,價格扭曲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