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陸上風電身陷電網限電困擾,業界紛紛寄望于海上風電步入快速發展軌道,以解產業低迷之苦。然而,記者獲悉,國家2010年9月完成的首輪1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招標至今一年多時間竟無一動工,而醞釀已久的第二輪海上風電招標也暫難啟動。
據記者了解,造成項目開工不力的直接原因在于國家風電開發規劃與國家海洋功能區定位尚需要有效銜接。而從整體上來看,項目建設成本投入過大而導致的項目盈利難預期,以及風電設備商扎堆進軍海上等一系列因素都成為行業短期及長期困擾,國內海上風電的產業航母正經歷未起航即已觸礁之痛。
項目規劃被打亂
“海上風電目前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國家能源規劃與國家海洋規劃尚需要有效銜接。”龍源電力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在2月23日舉行的“2012中國清潔電力峰會”上直言。
據了解,龍源電力在2010年9月中標首輪海上風電招標的江蘇大豐20萬項目,至今仍由于涉及海域征用問題未拿到國家海洋局的“路條”。按照要求,所有海上風電項目建設計劃必須符合國家海洋功能區規劃,這一新近出臺的規定讓前期項目選址時未曾考慮海洋功能區規劃的首批四個項目均未獲得國家海洋局核準。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策方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就在2010年9月首輪海上風電招標結果公布后不到一個月,國家對海洋功能區劃進行了新一輪調整。這次調整結果給本來沉浸在成功中標喜悅中的各電力企業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華能新能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按照新的海洋功能區定位,公司首批中標的濱海30萬千瓦近海風電項目,要穿越8千米長的珍稀動物保護區。“保護區上空不允許架設輸電線路,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做風電場設計,否則國家海洋局不予核準。”該負責人稱,新的設計方案已作出,但能不能通過還不確定。
據記者了解,其他的項目中標方如中電投、國網下屬魯能集團所遭遇的問題是,中標的項目周圍被定位為圍墾區或者生態旅游區,前期的項目設計建設規劃全被打亂。
謝長軍告訴記者,他希望龍源中標的20萬項目下半年能順利通過國家海洋局核準,并及時開工建設。
成本高 盈利難
“修改風電場設計建設方案,將相應帶來項目總投資成本預算的大幅增加。”上述負責人表示,例如有的項目修改后要增設海底電纜,這一塊只能使用國外產品,成本負擔將會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