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從事風電整機制造的廠商快速擴充,市場的盲目擴張一度拉響產能過剩警報。激烈競爭局面下,國內諸多廠商紛紛發力降價,整機造價一度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11年低于4000元/千瓦,5年間下降一半。低價競爭白熱化,各大廠商收獲的是產品毛利率的一路下滑,有的廠商目前毛利率竟然為負。
此次華銳風電陷入“解約門”,與過去四處招兵買馬擴建生產基地的勝景形成巨大反差。據公司2011年年報披露,其目前在云南、江西、貴州、江蘇等地已新投資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基本實現了對全國主要風電市場的全面覆蓋。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布局各地市場是過去幾年各大風電廠商的基本市場策略,而如今,以裁員或停產為表征,各大廠商不得不進行全面的戰略收縮。
產業發展形勢的演變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的迎來市場格局調整。中國風能協會一位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市場行情不佳,以往硬拼硬打的企業可能很難再現昔日風采,而“背靠大樹”的擁有國字頭背景的企業將逐漸脫穎而出。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去年酒泉380萬千瓦的風電招標,絕大多數訂單被國電集團下屬的聯合動力、以及大唐集團下屬的華創風能拿走,而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龍頭企業則收獲甚少。中國風能協會列出的最新風電制造商排名中,國電聯合動力2011年新增市場占有率上升3.5個百分點,上升速度最快,并首次進入前五甲,成為去年風頭最勁的風電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