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電發展初期,設備制造門檻比較低。國內2009年以前生產的風機,大都連低電壓穿越等國外標配的基本功能都沒有。很長一段時間,風電在標準和管理規范方面也都是一片空白。
在國家和行業標準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國家電網公司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先后編制修訂了28項企業標準,涵蓋系統接入、調度運行、并網檢測等關鍵環節,形成了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國家電網還編制出版了風電場電氣部分典型設計,解決風電建設沒有規范、接入電網沒有標準的問題。同時還積極參與風電行標、國標編制,編制行標33項、國標17項。
除了標準和規范的空白,風電場運行人員的專業知識與電力系統脫節的問題也曾困擾電網企業和風電場商。為此,電網企業編制了風電并網服務指南,開展了風電場運行人員崗前培訓。近年來,已累計舉辦600余次培訓班,培訓風電場運行管理人員近1萬人次。
從“風電大網”到“風電強網”
今年7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我國到2015年風電并網裝機達到1億千瓦,2020年達到2億千瓦。國家電網公司已經開始全盤規劃電網輸送能力。
據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正陵介紹,按照“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發展思路,國家電網公司完成了各風電基地輸電規劃,按照“先省內、后區域、再全國”三步走的原則安排風電消納市場,提出了各風電基地省內電網建設方案和區外消納電網方案,將“三北”風電基地和“三華”電力市場規劃為一個整體,為實現我國風電發展目標提供大電網平臺。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韓豐說:“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公司系統地提出了不同水平年各風電場的建設方案和區外消納方案。如果哈密—鄭州、錫盟—南京、張北—武漢、酒泉—衡陽等一系列與風電基地相關的特高壓工程核準建設投運之后,基本能夠滿足‘十二五’風電并網裝機1億千瓦的規劃。”從“風電大網”到“風電強網”,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