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浙江省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浙江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科技產業中心主任趙永紅和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國能源與氣候項目主任涂建軍接受了《民營經濟報》記者采訪。
記者:企業的大規模虧損讓投資者變得理性,這股熱潮逐漸褪去。曾經的內蒙古風電投資風光無比,但為何造成這種局面風電的前景越來越不明朗,這其中的原因何在?
趙永紅: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內蒙古當地的風電吸納能力有限。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的確是很缺乏能源,只是建在內蒙古這些地區的風電企業產生的電力無法供應我們國家缺電的地區。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但是這種過剩,只是因為風電的供應端和消耗端沒有匹配解決好。內蒙古風電企業多,但是居住的人口較少,產生的電力自然無法消耗完,就會造成企業虧損的局面。但是,比如浙江沿海較為發達的地區就比較缺乏電力。
在內蒙古,用電多是有用電獎勵的;在浙江,用電多企業是要被拉電的,耗電太多的企業會威脅電網安全,電網承受不了,浙江缺電很嚴重。需要電的地區往往電力缺乏,不需要那么多電的地區則是過剩,這種困局出現主要是因為電網建設跟不上,要超高壓輸送。或許這種模式本身也有問題。
記者:內蒙古風電企業變得越來越嚴重,一些民營資本開始選擇退場,風電投資的熱潮正在褪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涂建軍:內蒙古的風能與煤炭資源均列全國第一,風能裝機并網也在全國居首。現在內蒙古風電裝機占總容量的16%左右。雖然內蒙古的火電和風電近些年發展很快,但由于蒙西電網不屬于國家電網公司,即使在全國其它地區缺電的情況下,內蒙古棄風限火現象依然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