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得不提的現象是,風電行業的一些“行規”,對包括東汽在內的風機企業而言蘊藏著潛在風險。
從2008年開始的風電特許權招標,要求投標人列出易損件清單,即需要定期更換的部件,沒有列出的則不是易損件,就要保修20年。
究竟哪些是易損件?風機企業立即意識到,不能把發動機、葉片、齒輪箱、軸承這些核心零部件當成易損件,那除此之外實際上就沒有易損件了,反過來要是把這些大部件當易損件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投標無望。恰恰這些大件的批量損壞對風機企業的生存將是致命威脅。
一位國內排名前十的風機企業總工程師就提出,一旦后期零部件批次性失效,包括東汽在內的任何一家企業都沒有辦法承擔這種風險。
也就是說,高昂的維修成本將成為東汽甚至是所有風機企業的軟肋,這導致了企業不堪重負,形成了現在積壓庫存、賣還不如不賣的怪異行情。
上下游的怪圈
身處這樣一個正面臨大洗牌的行業,整條產業鏈的怪圈是無法規避的。
賣還是不賣?是否向配套商提貨?這些一度成為令東汽糾結的難題。在整個產業都陷入困境的當下,賣風機也無法收回賬款,提了配套商的貨依舊是積壓,只是把配套商的積壓轉移給風機總裝企業而已。無奈,只能僵持。
東汽風電事業部總經理安輝公開對媒體宣稱,東汽部分訂單因風電項目延期而不得不延期交貨,發現行業發展受阻后,東汽隨即采取了謹慎的生產、采購策略,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安排生產計劃,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與下游配件商簽署《供貨協議》,并視市場情況明確告知配件商生產量、交貨時間等。
有媒體報道稱,東方電氣現在的風電庫存有500余套,另外,還有數百套風機零部件存于配套商處,沒有按時提貨,一旦配套商要求東方電氣提貨,其庫存將陡增。
“庫存現在是比較恐怖的問題。”某供應商代表介紹,每家的產品都是按要求定做的,各個機型不能通用,所以,即使某一訂單沒提貨也不能轉賣給其他買家。“沒辦法,只有一個字:等。”
而整機商也同樣面臨欠款難題,只是他們的對象是項目業主方。采訪中,業主方也在抱怨,聲稱國家的補貼等一直無法真正到位。一環扣一環,最終,整機商、供應商都成了生活在夾層中的群體。
上述供應商代表稱,不提貨只是其一,現在的結算方式更令人沮喪。“合同都是大同小異的,付個預付款就拉走一堆設備,剩下的資金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支付了。但是我們又不敢欠上游企業的錢,我們的上游是中石油和各大鋼廠,都是財大氣粗的國有企業。所以,生活在夾層中的企業需要勇氣。”
下游業主方對整機企業也留了一手,上述風機企業總工程師介紹,“在風機付款上有個說法叫3331,預付款30%,進度款30%,發貨后付30%,最后的10%留到兩年保質期后再給。一旦在后續經營中風機出現問題又無法很好地解決,可以用這樣兩種方案,要么客戶會把10%的未付貨款扣掉;要么延長保質期,兩年改五年。”
某風場負責人提出,有些維修服務人員,在一些技術上吃得不透,一般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往往改了參數后對系統的穩定性要求就忽視了,造成新的問題,所以風場不讓其隨意變更一些東西,要求他們說出來是依據什么來更改這些參數的。
其實,圍著風電這條產業鏈跳動著的任何一個利益群體都免不了陷入這個怪圈,東汽只是其中之一,而東汽的困惑又恰恰在這個時間節點被擴大了。
重振有多難?
東汽試圖跳出風電行業的怪圈。
最近,東汽推出了兩款新機型:一是FD93高原機型,二是2.5兆瓦永磁風電機組。從這兩款機型的特征不難看出,東汽在轉變策略。FD93高原機型是為云貴等高原地區量身打造的,而2.5兆瓦永磁風電機組更適合于海上。
東汽一再重申,今后不再追求數量、規模和排名,轉而狠抓質量和研發,并計劃在“十二五”末風電業務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15%,屆時將擁有1.5MW~5.5MW的多種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