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產能過剩
一個國家在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產能過剩是可以理解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但是,如果是盲目擴張,將會造成資源浪費,資金周轉困難,也助長了不公平競爭,影響產品質量。
需要根據我國風能發展規劃和資源條件,合理配置各地區風電產業的布局,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整合。
5、海上風電發展緩慢
海上風電是未來風電發展的重要領域,但是由于受目前價格政策不明確、海域使用協調難度大、技術研發和施工體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 2012年底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僅約39萬千瓦,離2015年500萬千瓦目標的要求差得很遠。
需要建立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制定海上風電的標桿電價政策,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規范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建設運行和評估體系,加強國家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工程經驗,提高技術水平。
6. 科技創新能力薄弱
中國風電技術發展走的是一條從買許可證、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聯合研發到自主創新的路徑。這幾年我國風電技術通過與國際合作和自身努力,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在總體設計和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方面仍存在差距,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加強。
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風電基礎研究的投入,建設國家級的物理試驗平臺和數值仿真平臺,加強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的結合,培養高端技術人才隊伍,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
去年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和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我國已將“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提高到了基本國策的高度。
我國《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實現風電規劃化開發利用,提高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使其成為可以作為能源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能源,并明確到2015年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在全部發電量中的比重超過3%,到2020年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力爭風電發電量在全國發電量的比例超過5%。
發展清潔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選擇,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雖然當前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在全球都遇到了各種困境,但是風電的“春天”一定再會到來。近個時期,在中國,大家都在討論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的中國夢是科學、健康和可持續地發展中國的風能,為保護地球,造福人類,多做貢獻。”我相信經過30年乃至50年的努力這個夢是一定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