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3000萬千瓦。但是,“十二五”已經過半,海上風電卻發展艱難,甚至3年前公開招標的首批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至今無一動工。
“"十二五"完成5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看來很困難。”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海上風電困難很多、成本很高,但這些都不是海上風電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因為這些困難都不是突發性的,而是必然存在的,開發商在做調研的時候就應該預料到。為什么首批4個特許權招標項目全部沒有動工?為什么海上風電熱火朝天的勢頭變成了圈地?為什么第二批特許權招標一再推遲不見消息?根本原因是中標企業賺不到錢。”
“海上風電非常重要,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要發展,而且要盡快發展。但是現在特許權招標的模式,競標時各大企業壓價無底線,施工時理由多多無期限,這種狀況必須要改變,否則海上風電根本不可能發展起來。”林伯強說。
海上風電雷聲大雨點小
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了江蘇省鹽城市海域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這是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總建設規模100萬千瓦。
2011年6月,國家能源局又在江蘇南通召開的全國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放風:國家能源局將于2011年下半年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準備工作,預計2012年上半年完成招標,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200萬千瓦之間。
當時,這兩次招標被視為我國海上風電時代來臨的標志,備受業內期待。
誰知,第一批4個項目3年之后仍未動工,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一再推遲,至今也沒個準確的說法。
“第一批都還沒動工,第二批還招什么?”林伯強說。
“原本以為第一批特許權招標的中標結果出來后就"板上釘釘"了,沒想到釘在板上的釘子還能再被拔出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已建成的海上風電項目共38.96萬千瓦,其中近海風電裝機容量為12.81萬千瓦,規模最大的近海風電項目為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項目(10.2萬千瓦),其余主要是風電機組制造商安裝的樣機。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潮間帶風電的開發進程較快,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潮間帶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6.15萬千瓦。
“現在國內建成運行的真正近海海上風電項目,實際上就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一個,而這個項目也不是商業化運行。”林伯強表示,“"十二五"完成500萬千瓦的目標,我看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