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沿京藏高速出京。當記者抵達張家口市張北縣大河鄉,車窗外是一碧如洗的藍天和秋日泛黃的草原、樹木,一派蒼茫遼闊。驚嘆中,一座座潔白的風機躍入眼簾,一排排閃著藍寶石般光芒的太陽能板為無邊的草原平添了生機。
作為我國首個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智能輸電于一體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不只是一個能發電的電站,更是要為未來新能源的發展尋找方向。
示范效應凸顯
這個在2009年由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電網公司共同啟動,總投資約150億元的示范項目,占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開發規模為500兆瓦風電、100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110兆瓦化學儲能。這是我國首個風光儲輸示范項目,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是國家電網公司建設堅強智能電網首批重點工程中唯一的電源項目。
選定張北縣是因為這里有著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經測定,張北縣壩上地區全年有效風能儲量可達1436千瓦時/平方米,全年有效風速時數達5200~7000小時。同時,張北縣的日照條件也很好,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897.8小時。正因為有著冬春日照短、風力大,夏秋日照充足、風力弱;白天日照強、風速小,夜晚無日照、風速大等氣候特征,這里就成了風能與太陽能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極強互補性的最佳場所。
電站綜合服務處副主任梁立新不無感觸的說,風光儲項目目前已累計發電超過4億度,但是其最大的意義在于無任何工程實例可參考的條件下,探索出一條世界首創的風光儲輸聯合發電運行模式,即通過風、光、儲的七種組合發電方式,與平滑出力、跟蹤計劃、系統調頻、削峰填谷四種功能的結合,實現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可調度的聯合發電運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