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聯合英國IT Power公司在北京舉行了“中英海上風電案例分析專題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能源局、英國大使館、項目開發商、技術工程師、風機設備制造商等共同交流研討案例成果,同時進一步探討雙方合作的方式。
與會中英專家、產業界人士就中英雙方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現狀及各自經驗與不足展開了充分交流。會上形成的共識是,目前制約中國海上風電的問題,比較集中在電價之上。
“電價政策亟需明確。海上風電資源、建設條件、離岸距離、造價水平不一,風電開發建設成本也不同,導致海上風電開發成本高、風險較大。目前,中國正在抓緊研究海上風電電價政策,以便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海上風電投資市場環境,實質性地推進海上風電開發建設。”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說。
“英國經驗”為我所用
“海上風電是今后新能源利用和發展的重要方向,英國是全球海上風電開發的領跑者,目前總裝機容量已達370萬千瓦,占全球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學習英國的經驗,對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國家風電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易躍春說。
英國規劃到2015年實現550萬千瓦,2020年達到13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案例研究結果顯示,在近10年的發展過程中,英國海上風電遵循了由近海到遠海、由淺水到深水、由小規模示范到大規模集中開發的發展思路,在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扎實的海洋工程技術和運輸能力的支撐下,積累了海上風電行業管理、整體規劃、海上工程施工、風電場運營和管理等方面較為豐富的經驗,開創了高速發展和高可靠率的“英國海上風電產業模式”。 2012年,英國海上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3000小時左右。
據英國大使館相關人士介紹,從政府支持層面看,英國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較高的可再生能源份額證書,為海上風電市場提供了較為優越的開發環境。英國的電力市場改革通過“差價合約”提供價格保障機制,確保海上風電項目獲得穩定的投資,為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并使之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擴大長期就業的重要戰略性產業。
中國“短板”如何補齊
截至2013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總裝機為39萬千瓦。根據海上風電“十二五”規劃,2015年目標建成500萬千瓦,2020年計劃建成3000萬千瓦。但以目前的建設節奏來看,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幾無可能。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海上風電產業整體還處于發展初期,在項目設計建設、施工裝備、主要設備制造、運營維護、管理體系、激勵政策、對海上風電的認識等方面尚不成熟,亟需提升產業整體能力和水平。
易躍春表示:“發展目標是指導性而非強制性的。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海上風電產業初期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讓目標和政策真正落地。這也是我們與英國相互交流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