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發展特高壓輸電,優化電力布局”議題座談。記者獲悉,原電力部生產司教授級高工、現任國際大電網CIGRE和美IEEE會員蒙定中作會議發言,反對推廣交流特高壓技術,并有書面材料交會議。
根據會議上透露出的消息,由于目前交流特高壓分歧很大,特別是大規模推廣和三華(華東、華北、華中三個地區)聯網,國家能源局初步考慮放行4條交流特高壓線。
5月18日,蒙定中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闡述其在特高壓發展中所持觀點。
交流特高壓成本太高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為什么在交流特高壓方面,專家們有很大分歧,世界各國對待交流特高壓輸電都有什么經驗?
蒙定中:上世紀,歐、美、俄、日等國家和地區為了“遠距離輸電”曾研究“交流特高壓輸電”失敗,研究“直流輸電”成功。
前蘇聯為實現交流120萬伏的長距離(1905公里)輸電,由于送電能力差,極度浪費投資,最終不得不永遠降壓50萬伏運行。
日本東京電力在1992~1999年建成交流100萬伏線路共426公里,但未建變電站,只能以50萬伏運行。東京電力公司此后表示,“接受了教訓,永遠不再升壓了”。
2005年聯合國經濟社會部在紐約發表的報告稱:“交流120萬伏曾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長線路使用,無論如何,超出100萬伏時,能承受如此高電壓的實際難度、設備和絕緣的代價,都過高而難以采用”。
聯合國報告所指交流特高壓輸電包含兩個風險:一個是技術難度風險,另一個是經濟代價風險,這是全世界從技術、經濟上判別交流特高壓失敗的結論。
NBD:您覺得交流特高壓輸送能力如何?
蒙定中:國網號稱交流特高壓能輸送500萬千瓦是不對的。
國網公司從2005年北戴河會議至2011年1月的兩個建議和匯報,皆稱一回交流特高壓線路輸送能力將達到500萬千瓦,是50萬伏線路的4~5倍,所以交流特高壓輸電節約投資又節省線路走廊。
發改委剛批準的淮南-上海的633公里同塔雙回特高壓工程,每回線輸送能力僅240萬千瓦,而且它每段線不能太長,必須在皖南和浙北共建兩個100/50萬伏變電站來靠50萬伏網聯接支持才能送電,結果還構成極不安全的電磁環網。
實際以600公里輸電計算證明,2回100萬伏線路輸電的靜態穩定只相當于4回50萬伏線;而瞬時穩定還不如4回50萬伏線輸電。即使研究成功采用串補,一個同塔雙回特高壓線路的輸電能力,只能與2個同塔雙回的50萬伏線路相當。
NBD:從經濟效益方面,如何看待交流特高壓?
蒙定中:交流特高壓工程投資奇高,其同塔雙回線造價約1500萬元/公里;而具同樣輸電能力的2個同塔雙回50萬伏雙回線投資約700萬元/公里,不到一半,走廊寬度相同。特高壓線路每隔250~300公里就必須有變電站,每個投資約20億~30億元,更是極其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