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的跑馬圈地還在進行中,但尷尬的通道栓塞,仍然縈繞不去。
即便是盛夏7月,內蒙古通遼的北風仍然呼嘯而來。華能奴古斯臺風電場風機葉片迎風轉動,場面壯觀,可相當多的風機,仍處于停機狀態。
內蒙古4200公里的邊境線,迎接著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的勁風,這讓內蒙古成為全國風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十米高度的風能資源總量是8.9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的量1.5億千瓦,占中國技術可開發利用的量是50%,居全國之首。
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巨大的風機和塔筒,遍及各個盟市,已經成為草原的又一景觀。而內蒙古的風電裝機和發電量,也早已成為全國第一。但風電并網和利用的窘迫,仍難以解決。
風電的尷尬
位于內蒙古東部地區的通遼市,風電場的裝機規模達到了397.83萬千瓦,占到了地區總裝機容量的一半。目前包括華能、國華、大唐、華電等電力巨頭在內的11家企業在此建了31個風電場。
而這些風電場,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限電棄風。根據2013年的數據,通遼地區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最少的只有1800小時,最多的也只能達到2300小時,長期在盈虧平衡點上運行。而大量棄風的最主要原因,是通遼地區的用電負荷太小,通遼地區最大負荷185萬千瓦。過去數年,僅靠遼寧和吉林省的通遼市,雖然也積極引入項目來消納電量,但存量的火電機組以及迅猛增長的風電裝機,讓引入項目相形見絀。
例如,通遼地區屬于鋁產業基地,具備大工業用電條件,國網通遼供電公司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大工業直購電嘗試,經國家發改委的批準,對適用大工業用電條件的企業,給予大工業直購電電價,這樣每千瓦時可以便宜1毛錢左右,促進電力的消納。另一方面,則是試點風電供熱來解決電能的消納,這必須由通遼市政府牽頭,鼓勵集中供熱的廠商使用電鍋爐的方式供熱,實現風電替換火電。
這是一個尷尬的現狀。華能奴古斯臺風電場的負責人張國軍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因為需求側的薄弱,風電往往是替補的角色。一般來說,風場的盈虧平衡點基本上就在1700、1800小時(平均利用小時數)左右。現在通遼地區的風場大部分都是保本、稍微盈利的狀態。
而通遼供電公司的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對于通遼地區的風電,送出通道有5條,主要送往遼寧電網和吉林電網,送出容量220萬千瓦。受穩定計算的要求以及網架結構的影響,只允許送出這么多,加上通遼地區就地消納的185萬千瓦,共400萬千瓦,而通遼地區風電和火電的總裝機,是這個容量的兩倍。這樣,風電場和電廠全年的運行時間,就只能運行一半。不管怎么樣測算,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通遼風電的現狀,是整個內蒙古地區的代表。風電最為尷尬的時節是冬季。這時候風力最為強勁,是發電的黃金季節。但往往風越大,限電也最嚴重。因為火電同時要滿足城市冬季供暖,在火電和風電同時爭奪上網機會的時候,當然是犧牲風電,以保火電上網。在限電高峰時,有些地方甚至是拿“維穩”的大帽子來壓。
內蒙古這個風電大區矛盾交織。一方面是強風襲來,發電迎來最好時機;一方面則是大量風機閑置“曬太陽,晾強風”。內蒙古電力系統的一位人士說,這與發展風電的初衷恰好相悖。
消納難題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興安盟、赤峰、通遼等地,地廣人稀,工業基礎薄弱,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兩個盟市的總用電量,都不及中國東部發達地區一個縣的用電量。雖然用電量小,但是因為地域面積大,電網的運營和管理成本很高。所以,從國家電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成立以來,電網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