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行業中,產品的出質保早已形成了完善機制或約定俗成的方法,而在我國風電行業,出質保在近期引發了不少爭議,開發商與整機商各執一詞,一些被潛藏數年的問題逐漸浮現,問題的嚴重性體現在數字上:某整機商質保金占款累計達到了20億元,在資金成本6%的保守前提下進行計算可知,該整機商僅2013年一年為質保金壓款所額外付出的資金成本就達1.2億元,在利潤率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這部分負擔使企業的資金鏈更加緊張。而與此同時,開發商也有其現實的關切,在風電設備的一些質量問題尚不能得到徹底解決的情況下,開發商對質保期結束后的設備維護成本表示擔心,希望盡可能將手中的“砝碼”多持有一段時間。
具體到項目層面,設備供應商和開發商在出質保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的原因,一是雙方在一些技術參數的選擇和理解上存在分歧,例如關于功率曲線的爭執。二是由于風電產品認證進入我國的時間較晚,業內對各類證書的限制條件沒有足夠的認識,一旦機組的實際運行情況與其承諾出現差異時,雙方在責任認定上各執一詞。三是由于在商務經驗上的欠缺,整機商與開發商之間的合同有不嚴謹、不規范之處,造成雙方對合同的不同解釋,最終難以形成共識。
由于質保金占用了整機商大額的流動資金,其影響是嚴重而深遠的,雖然這看上去是整機商與開發商之間的事情,但卻能夠影響整個產業鏈:首先,質保押金在增加整機商財務成本壓力的同時,對其生存發展也產生巨大負面影響,企業不得不壓縮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長此以往必將弱化我國整機制造企業的發展后勁。其次,整機企業的資金壓力一方面會傳導給上游零部件企業,直至材料供應企業,使風電設備整個制造業鏈條難以良性運轉,另一方面也影響整機商為開發商提供穩定、高質服務的能力,破壞雙方唇齒相依的互動關系,對雙方的長遠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如何妥善解決出質保難題,是擺在行業面前的當務之急。開發商與整機商可通過共同認可的第三方機構,采用統一的技術規范對出質保項目進行評估,以使出質保問題得到客觀、公正、高效的解決。長期來看,整機商應對質量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確保設備質量和相關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通過經驗的不斷積累與觀念的不斷進步,“商業精神”將得到彰顯,相關技術規范和指標將得到的完善,解決出質保難題的長效機制也將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