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行業經歷整體嚴冬的考驗之后,大家紛紛猜測誰會在這片凍土之上生出第一個新芽。城鎮化?軌道交通?每一個猜想都差強人意。曾經盛極一時進而急轉直下的新能源之王——風電,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后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近期,國家能源局核準開建第4批總量達276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大大超出各方“不超過2000萬千瓦”的預期,讓這抹朦朧的曙光逐漸清晰起來。
根據官方披露的數字,在已審核的逾1億千瓦風電項目中,仍有近5成處于未開工或在建的狀態。這意味著,按照“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015年國內風電并網裝機達1億千瓦”的目標,今明兩年國內風電裝機步伐將加快,項目招標的擴容將讓眾多風電企業迎來訂單潮,與其相伴相生的大量吊裝業務也將在這一過程中涌入市場。
當春風吹拂華夏大地之時,新能源之王迎來了新的生機。
蘇醒的新能源之王
2012年,北京PM2.5爆表事件開啟了空氣污染的全民關注時代,并且貫穿整個2013一直延續至2014年。在這一過程中,全國數十個城市先后被“霾”,無論東西南北無一幸免,在國人感到萬分尷尬的同時,新能源再次得到政府重視,風電在一片喧囂聲中漸漸蘇醒。
自1986年我國建成第一座風電場開始,其擴張的腳步就沒有停下,2008年全國總裝機容量達到12500MW,躍居亞洲第一;2010年,裝機規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風電第一大國。但是擁有世界第一裝機量的中國卻沒能創造世界一流的風機質量,在產能過剩、維修率過高、并網滯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風電失去政策支持,瞬間跌下神壇。但是在太陽能發電進展緩慢、核電與民意糾纏博弈的時代,風電依舊保有“新能源之王”的美譽,此次蘇醒也頗有王者風范。
在經歷了近3年的蟄伏之后,風電領域的產能過剩已經被建設空窗侵蝕一空;在此期間,并網發電及電力輸送技術也取得重要進展,一些此前遭到“棄風”、“棄電”的地區重新開始風電建設;由于國內風機質保期較短,2008-2011年建設的大批風機進入維修保養高峰期,運維市場迅速膨脹……
種種利好已經反映在風電設備龍頭制造企業的業績上。2014年2月26日,金風科技發布2013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28億元,同比增加179.41%。在“十二五”規劃并網裝機1億千瓦完成尚不足5成的背景下,這種業績的反彈無疑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