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作為北京科博會重要論壇之一的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在業界的關注中落幕。從2005年第一屆開始,當年能源領域中的焦點問題和利益糾葛總能在會場顯露一二,而本次是筆者所經歷的五屆中最平靜的一次。
目前,國內各能源相關政策漸次推開: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為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完全接軌提供了操作方案,雖然方案有待細化但政策方向已很明確;對天然氣等資源產品價格的上調趨勢基本形成共識,政府等待時機適時推出;時間將近過半,本應年初敲定的電煤合同仍無著落,煤電雙方的矛盾時常表現得劍拔弩張,但目前的運行狀況反而出人意料的正常;繼續推行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尤其在今年刺激經濟的大背景下,地方有再上高耗能項目的沖動,但節能減排政策猶如出弓之箭絕無轉向可能。
凡此種種,卻仍不足以提煉當前國內能源戰略的真正要義。
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所以我們大力推進清潔煤技術,以達到減少排放提高能效的目的;中國的石油依存度不斷提高,所以我們積極尋求海外油氣資源,以保證安全供應;石化能源的碳排放無法根本解決,所以我們擱置爭議加速建設核電項目,盡管我們對鈾資源依賴程度很高……應該意識到,迄今為止我們仍然是在一次能源中努力搜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雖然我們也在積極行動——水能開發、風電三峽、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等,可是很難梳理出這些新能源應用的關聯度和系統脈絡。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奧巴馬政府,上臺伊始就將新能源政策作為施政重點,計劃未來10年投入1500億美元資助新能源研究,為相關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減少對中東和委內瑞拉石油的依賴。“到2015年前,投入使用100萬輛美國本土生產的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到2012年,保證美國人所用電能的10%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實施總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計劃,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礎上降低80%。”
業界普遍認為,新能源產業可能成為未來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