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吉林通榆縣:打造全國最大集中連片風力發電基地
2014-11-17
來源:中國吉林網
瀏覽數:629
作為多年的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份的通榆縣,緊密結合縣情實際,以綠色發展為統領,以“生態經濟景觀”三位一體理念建設“生態經濟城市”,致力于實現全體百姓在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充分享有蔚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體、有機的食品、順暢的交通、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享有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
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作為一個多年來縣域發展長期排在全省后席的“國貧縣”,該怎樣盡快甩掉落后帽子,早日實現富縣裕民?作為一個十年九旱、資源貧乏的偏遠農業縣,又該如何選擇并踏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科學發展康莊大道?2012年以來,作為多年的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份的通榆縣,緊密結合縣情實際,以綠色發展為統領,以“生態經濟景觀”三位一體理念建設“生態經濟城市”,致力于實現全體百姓在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充分享有蔚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體、有機的食品、順暢的交通、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享有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
實施“七大治水方略”,十年九旱變水潤鶴鄉
2012年以來,通榆縣全力實施“七大治水方略”,全面改善了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全縣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得到了充盈而長遠的滿足。2014年,由于通榆縣充沛的地表水使區域氣候產生了巨大變化,總降水量達到空前的近500毫米,并且實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均勻降水,創造了史上最大豐收年,糧豆總產量高達22.3億斤。
曾經的通榆嚴重干旱缺水,世界A級濕地、國家4A級景區向海濕地,在2011年面積萎縮90%,面臨極度缺水甚至濕地變“干地”的危險。面對嚴酷的水環境狀況,通榆縣委、縣政府將做好水的文章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緊緊抓住國家水利政策性投入加大、省委省政府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及連續3年豐水年景的難得機遇,綜合實施引進外來水、滯留過境水、保護地下水等“七大治水方略”,取得了治水興水戰略的重大勝利,通榆水環境恢復到了1970年以來的最好狀態,向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和發展,本已多年不見的東方白鸛、大鴇、白鶴、白頭鶴等珍稀物種又重回向海濕地,向海濕地由此活力重生。更為重要的是,“七大治水方略”相互之間緊密相聯、互為支撐,隨著控制性水利工程的逐步建設及相應政策的不斷落實,正在形成長效補水節水機制,使通榆地下水補給特別是節水灌溉用水及向海濕地在長遠的未來也可以不必再為水擔憂。至此,水的問題不僅不再是制約通榆發展的瓶頸,反而成為促進縣域發展的強大動力。可謂是十年九旱今不在,水潤通榆正當時。
全力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變環境劣勢為發展優勢
近年來,通榆縣憑借得天獨厚的風能資源優勢,全力招商引資、破解瓶頸、開發建設,初步形成了集風力發電、裝備制造、綜合服務于一體的風電產業化發展格局,將過去影響生產生活的環境劣勢變成了借風發電、創造財富的發展優勢。
風電場開發規模不斷擴大。通榆縣1999年建成吉林省第一個風力發電場,隨后的10年間,風電開發規模擴大到49.5萬千瓦。230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于今年全面開工建設。預計到2016年,230萬千瓦風電基地可全部建成發電,屆時,全縣風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300萬千瓦左右,作為吉林省西部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起步區與核心區的通榆縣,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風力發電基地。
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傾力推進。隨著今年230萬千瓦風電基地全面建設,停滯6年的風電裝備制造業被充分激活,正逐步實現滿負荷生產。待230萬千瓦風電基地建成,通榆縣整個風電產業年產值將達60億元左右,稅收達到6億元左右,提供2000個以上就業崗位,以2013年為基準,風電產業將使通榆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全口徑財政收入翻一番。
- 閱讀上文 >> 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50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表)
- 閱讀下文 >> 石定寰:風電已超過核電成中國第三大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