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裝機將超620吉瓦
核電相關的政策是國家能源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即使對于那些致力于逐步淘汰核電技術的國家,也必須考慮尋找替代核電的能源。在核心情景下,2040年,全球的核電裝機容量將增加近60%,從2013年的392吉瓦增長到2040的620吉瓦以上。然而,核電在全球的發電份額(與現在比)僅會上升一個百分點,達到12%(核電比重的峰值約在二十年前出現)。核電的這種增長模式,一方面反映了所有類型發電裝機在競爭性電力市場上面臨共同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核電發展需要克服一系列特殊的經濟、技術和政治挑戰。核電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受到價格管制的市場,發電企業要么有政府的支持,要么是政府出臺了促進私人投資的措施。到2040年,新增核電裝機容量中,中國占45%,印度、韓國和俄羅斯三國的總和占30%。美國核電將增加16%,日本的核電會有所反彈 (但仍不會達到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前的水平),歐盟核電裝機會下降10%。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核電的特性促使一些國家仍會積極將其作為未來能源發展的一個選項。核電廠增加了電力系統中發電技術的多樣性,有利于提供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對于能源進口國家,核電可以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度,減緩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核電是少有的、可選擇的能源選項之一,它在大規模提供或取代其他形式發電的同時,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71以來,核電減少了56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或者說,按目前的排放水平,減少了將近兩年的全球總排放量。到2040年,核電每年減少核電國家碳排放量 (占那時的預計排放量的比重)分別是,韓國50%,日本12%,美國10%,歐盟9%,中國8%。通過新建核電裝機避免碳排放的平均成本取決于所在國的能源結構和替代燃料的成本,有些成本非常低,而最高的有些則達到了每噸80美元以上。
2040年之前,大約有200個核電反應堆退役 (2013年底運轉的反應堆有434個),大多數分布在歐洲、美國、俄羅斯和日本。替代退役裝機、彌補缺口最為急切的是歐洲。電力企業現在需要開始籌劃,或者開發替代產能,或者在其許可證到期前,繼續運營現有的核電廠。為了順利完成這一過程,政府需要對可能需要關閉的核電廠在關閉之前,提供清晰的政策方向,明確許可證延期的方法以及監管的詳細步驟。國際能源署估計,在2040年之前,讓到期退役核電廠退出的成本會超過1000億美元。具體的成本核算仍然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主要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經驗非常有限。監管機構和電力企業需要準備足夠的資金,以確保未來能支付這些費用。
提高能效與能源結構調整相融合
能源效率是緩解能源供應壓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也能部分地緩解地區間因為能源價格差距對競爭力的影響。
許多國家已經采取了新的能效政策,其中交通運輸部門是能效政策的重點針對領域。現在全球有超過3/4的在售汽車需要滿足各類能效標準,受此影響,盡管到2040年全世界小汽車和卡車的數量將翻一番,但交通用油的需求僅增加25%。到2040年,各種能效提升措施每天將能減少2300萬桶的石油需求量———超過目前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之和;發電和工業領域的能效舉措將減少天然氣消費9400億立方米,超過北美地區的天然氣產量。能源效率除了節省能源進口成本和減少環境影響外,對于一些進口依賴度非常高的地區,還有助于緩解由于高昂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對其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的不利影響。
但能源區域價格差距仍將存在,特別是在北美洲,2040年之前,仍將是低成本能源地區。甚至到21世紀20年代,美國每單位能源的平均成本仍然會低于中國。
2013年化石燃料補貼總額達到了5500億美元,是可再生能源的4倍多,這已經成為阻礙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投資的一個障礙。在中東地區,每天200萬桶原油和石油產品用于發電。如果沒有補貼,可再生能源技術將會與這些燃油發電形成有力的競爭。在沙特阿拉伯,一輛能效是現在平均能效水平兩倍的汽車,其節油帶來的收益需要16年才能彌補額外付出的購車成本,而如果沒有汽油補貼的話,這個回報期將會縮短至3年。
可再生能源發電將占總發電量1/3
電力是增長最快的終端能源形式。與其他能源相比,電力對于減少全球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的份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總體而言,到2040年,為應對電力需求的增加,以及替代現有退役裝機容量 (約占現役裝機容量的40%),需要新建7200吉瓦的裝機容量。到2040年,一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將強勁增長,將會使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的比重提高到1/3。為了配合可再生能源投資,維持電力供應的可靠性,需要釋放適當的價格信號來確保新增熱電裝機的及時投資。
這就需要對市場制度進行改革,或者某些情況下進行電力定價改革。在大多數國家,轉向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能源技術和提高化石燃料價格,將導致平均供電成本的增加,以及抬高終端用戶電價。然而,終端用電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減少家庭用電成本支出。
可再生能源技術是實現能源供應低碳化的重要支柱。在補貼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技術正迅速地發展。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技術補貼金額達到1200億美元。隨著成本的快速下降和持續的政策支持,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近一半,而生物質燃料的使用量將是現在的三倍,達到460萬桶/日,可再生能源供熱量將翻一番。可再生能源占發電比重增加最多的是經合組織國家,達到37%,可再生能源的凈增量與經合組織國家的凈增電力供應持平。